9月12日,由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和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主办的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在老挝国立大学大礼堂成功举办。老挝中宣部副部长兼《人民报》总编辑万赛·达温雅、老挝国立大学副校长通苏·乔玛尼、中国驻老挝大使馆政治处主任杜长青、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医平、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代理院长米赛·苏嘉伦等出席活动,来自老挝国立大学和老挝国立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共300余人参加活动。
通苏·乔玛尼在活动上致辞表示,此次中秋诗会为老挝师生感知老中两国友好合作和中国诗歌文化搭建了平台,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传统友谊和相知相亲。
杜长青在致辞中表示,中秋节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家国团圆。近期老挝北部遭遇严重水灾,对老挝受灾群众表示慰问,祝愿他们早日战胜困难,实现家庭团圆。
在热烈的掌声中,40余名老挝大学生们纷纷登台表演诗歌朗诵,他们先是带来了诗会情景剧古诗串烧,用古诗词带领观众欣赏诗词里的明月。李白的床前明月、张九龄的海上明月,王昌龄的秦时明月,刘禹锡的洞庭秋月,李煜的西楼孤月轮番升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历经千年的“中秋明月”这一独特意象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情结。天上明月与人间情怀的相互映衬,“人月两圆”意境所代表的中国人生活理想境界,在中秋诗会的声声情真意切的朗诵中表现得分外真挚自然,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们。
现代诗的朗诵是中文系同学的强项。《我心中的中国月亮》《乡愁》《我的思念是圆的》相继登场,同学们用深情的表演深切感受与中秋之月有关的诗词中寄托的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家国情怀和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场观众一起感受中国诗歌蕴含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凝聚力。
活动中,中文系的学生们为现场观众表演的诗歌朗诵《再别康桥》,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文化中心Z世代团队带来两次入选中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舒婷代表作《致橡树》,为现场300多名老挝中学生展示了中国同龄人的“国民”爱情诗,展现现代中国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理念。
活动中间穿插的舞蹈《琵琶行》和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让现场气氛在深情与热烈之间无缝切换,每时每刻都令人期待。诗词里的这一轮明月,给现场观众作了中秋节日的情感洗礼!
月在时光中走,诗在潮海上行,每一首诗都是明月在流金泛银。诗会最后,去年曾经唱响“月亮之城”万象的中秋主题曲《明月几时有》再度响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情感深邃如夜空,千秋明月照古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份祝福,是中华儿女上下几千年来对家国团圆的期盼,也是中秋之夜对所有人的共同祝愿。
“我很喜欢中国的诗歌艺术。中国诗歌内涵丰富,能够激发读者共鸣,今天的诗歌朗诵也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大四学生闭月(中文名)说道。
李医平向万赛和通苏赠送了被誉为“一笔书”代表作的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中秋帖》,并向全体师生介绍了该帖的书法地位和收藏故事。她对同学们的精心策划与准备表示感谢,对同学们的成功演出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同学们颁发了参演荣誉证书。
老挝国立大学作为老挝最著名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和文化中心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2022年和老挝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端午诗会”的基础上,这次再度合作,推出“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活动,努力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诗词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老挝年轻人当中,对促进中老文化交流,增强中老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华社万象分社、老挝国家电视台、《人民报》《巴特寮报》《万象时报》等中老主流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