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品读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讲座2024年第三讲“中国艺术精神”在韩国新闻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工商银行首尔分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
韩国友利银行副行长朴究镇、银联国际(韩国)社长李命镐、KT&G专务金容范、中国工商银行首尔分行负责人以及韩主要证券公司中国事务负责人等出席活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参兼总领事钟洪糯、中国驻光州总领事顾景奇、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本部长李汉信、韩国《月刊书艺》社长兼美术新闻社社长崔光烈以及韩各大美术院校东方书画专业师生、韩中语言文化交流协会代表、中资机构驻韩代表、中韩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等也应邀出席活动。
现场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波受邀担任本场讲座主讲人,为现场嘉宾倾情讲述艺术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
刘波主讲
刘波首先通过对中西方几大古老文明的经典艺术对比,展示不同艺术观念和手法各自具备的审美特点。由此提出中国艺术所具备的特色:象征性、写意性、诗性以及书法性和哲学性,并分别通过经典作品带领听众领略中国艺术的魅力。
讲座现场
刘波指出,中国古典语文用极具启发性的表达方式,从感性出发,让读者不自觉参与进来。比如“若玉山之将崩”“蒹葭倚玉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需要读者调动自己对自然和情感的体验来一起参与,这样就把主体的个人和自然,以及内心完全统一起来,产生“活泼泼”的互动关系。理解了中国古典语文的特色,就能更好把握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诸如“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等经典阐述背后的作品,是最富代表性的中国绘画的表达方式,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仍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此后,现场嘉宾争相与主讲人进行交流讨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研究员叶欣表示,非常感谢刘波用大量的图版和详尽的说明,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文化盛宴。他就艺术创作中如何协调“曲高和寡”和“雅俗共赏”这一矛盾与刘波进行探讨;成均馆大学教授曹玟焕就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美术界缺少大写意风格这一现象与刘波展开讨论;韩国美术协会美术教育委员长南基喜表示,期待今后能长期开展韩中两国间的美术交流活动。刘波逐一对现场提问进行解答,学术讨论氛围浓厚。
叶欣提问
曹文焕提问
南基喜提问
刘波认为,对于艺术现象的评判,不能仅仅从个人审美直觉写下结论。如果对艺术家个体的修为和他的独特情感缺乏了解,我们往往很难理解艺术家的追求和他要表达的内涵。这需要用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去静观、学习。在东西方文明之间以及东方不同文明之间,艺术的相互影响和摩荡是非常频繁而复杂的,很难孤立从一个角度来观照个体的艺术现象,这就要求当代学者和艺术家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广阔包容的学术态度。
当前的中国为传统绘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这需要新的年轻学者和艺术家们孜孜矻矻地钻研和实践。中韩两国的美术教育有近似的部分,但更多的是不同。这需要两国的艺术家更大范围和更深入的交流。
讲座结束后,刘波还就本次专题讲座的主旨理念、中韩在艺术研究与交流互鉴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看待中西美术的交流与融合等问题接受韩国《亚洲日报》专访。
本次讲座是2024年度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讲座的第三讲。该系列讲座涵盖了中国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每场讲座都通过具体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生动场景。不同的演讲者从不同领域的学术视角出发,以鲜活的事例和崭新的研究成果,向韩国社会各界生动诠释了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本次系列讲座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韩国各界对新时代中国的了解,为夯实中韩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思想基础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