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伊本·白图泰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伊斯兰世界教科文组织(ICESCO)文明对话中心主任、前苏丹驻摩洛哥大使哈立德,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琛罡出席活动,来自摩洛哥、卡塔尔、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刘琛罡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到访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研讨深化交流、互相切磋,为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哈立德在讲话中指出,伊本·白图泰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一个经典案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当下和未来的跨文明对话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价值。
非洲中国合作发展协会(ACCAD)主席、《摩中关系史(1958-2018)》作者、摩著名汉学家纳赛尔代表摩汉学界作主旨发言。他以摩中关系的历史渊源为脉络,旁征博引,介绍了伊本·白图泰在推动东西方交往、促进文明对话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阐释了伊本·白图泰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深厚联系。此外,纳赛尔也结合自身在华求学工作的经历,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由衷赞赏“中国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马丽蓉从民间视角、旅人视角、穆斯林视角剖析了伊本·白图泰为丝路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所留下的多维度精神遗产,称赞他是沿线国家共同丝路记忆和丝路情感的制造者,是开放包容、互利互惠的丝路精神的体现者,也是丝路命运共同体的亲身体验者。
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阿拉伯国家历史与经济研究室主任阿萨多夫分析了阿塞拜疆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独特地缘关系,肯定了丝路精神以互利互惠取代军事征服和支配的主张,呼吁沿线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丝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修复。
各国专家学者围绕伊本·白图泰与文明对话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丝路精神的理解。会后,马丽蓉向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赠送了丝路研究著作和学术刊物。
此次研讨会适逢首届“良渚论坛”在华成功举办,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积极搭建平台,为国内学术机构和伊斯兰世界教科文组织(ICESCO)交流互动提供助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新华社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