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伴随着清逸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中国故事”系列讲座之“《诗经》——中国诗歌的起源”讲座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小剧场举行。法国著名汉学家、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东亚文化研究所名誉主任雷米·马修(Rémi Mathieu)从文学、历史和翻译出版等方面,深入介绍和解读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巨著,与60多名法国听众一道开启了穿越数千年的时空之旅,品鉴诗词中的中国文化之美,领略深邃的东方思想智慧。
雷米·马修首先介绍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向现场观众强调,《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中国古代大多数诸侯国的社会风貌,成为中国儒雅文化的核心。雷米·马修认为,《诗经》之于中国好比《圣经》之于西方,是古代中国文学、道德、礼仪的活化石,是值得珍视的中国历史和文学遗产。
雷米·马修(Rémi Mathieu)在讲座现场
作为文学瑰宝和儒家经典,《诗经》之美不仅在于韵律和意境,更在于蕴含的哲学思辨和人生情怀。马修广征博引,从“赋、比、兴”讲到“诗言志”,从论语、礼记讲到墨子、荀子、庄子,从司马迁、屈原、司马相如讲到班超、陶渊明,从春秋战国讲到秦、唐、清代。他以诗经为主线,纵论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文学史,阐述《诗经》在中国诗歌发展中的起源性作用及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重要影响。
在讲座中,雷米·马修回顾了法国《诗经》译介的历史,辨析不同法语版本的特点和差异。法国是欧洲汉学重镇,对《诗经》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1626年耶稣会士金尼阁将《诗经》翻译成拉丁文,此后数百年间,在一代代汉学家的努力下,法国诗经学取得斐然成就,对西方诗经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诗经》的法译与研究工作当中,助推《诗经》在西方世界的传播。2015年2月,著名的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推出了《中国诗词选》(Anthologie de la Poésie Chinoise),该书是迄今为止西方最大的一部中国诗词选集。该书由雷米·马修任主编,8名资深汉学家、翻译家合作译介,选取从《诗经》至今400多位中国诗人的1850首诗词。
讲座现场
雷米·马修在2019年10月翻译出版的中法双语版《中国古典诗歌:诗经》(Le Classique des Poèmes:Shijing)中,不仅完成了49首诗歌的译介工作,还加入注释以阐释某些个人观点,该译本以更加清晰、简明的方式让西方读者走进中国诗歌。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赞叹中国诗歌就像中国历史一样绵延千古,深刻隽永,值得每一个受教育者学习。
当天的讲座激发了现场听众对《诗经》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的热切关注。数学教师弗朗索瓦丝·于尔(Françoise Huelle)表示:“今天的讲座非常有趣,知识性很强。虽然我对《诗经》的认知还很浅显,但是马修教授对历史背景的呈现方式很有趣,让我产生了深入了解《诗经》的渴望。期待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参加更多如此有智趣的活动。”
从事奢侈品工作的弗洛伦斯·鲁希(Florence Rouchy)表示:“《诗经》对我有很多启发,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灵感来源。这次的讲座非常有趣且全面,中国诗歌博大精深,法国有很多方面要在中国文化中汲取智慧”。巴黎第七大学讲师玛丽·法莱(Marie Falay)表示:“对我来说,《诗经》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作品。马修教授的讲解非常清晰、有条理,让我学到了这么多有趣的内容。”
民乐演出现场
当天的讲座还配合安排了民乐《相和歌》表演,融合古筝、大鼓、钢琴、竹笛、箫等乐器,美轮美奂,婉转飘逸的音乐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伴随着悠悠琴声与绕梁之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从纸上的一句句文字纵然间羽化为细腻袅袅歌声。一曲毕,余音不绝,萦绕耳畔,现场观众都凝神静思,仿佛进入《诗经》的世界。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