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张利于9月18日在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发表了题为“阅读城市生活:人人友好的信息技术”的专题讲座。丹麦皇家学院科学、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娜塔莉·莫森(Natalie Mossin),丹麦皇家学院建筑、设计与文物保护学院院长贾克博·诺德森(Jakob Knudsen)以及丹麦建筑界人士近20人应邀参加了本次讲座。
哥本哈根是今年联合国教科文世界建筑之都。不久前在哥本哈根举办的第28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北京成功竞选2029年第3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城市,张利还在本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反映了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城市建设成就的认可,对增进中国建筑设计的国际话语权,促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配合本次讲座的主题,文化中心特别策划了以“北京——历史根脉、当代生活和未来空间”为题的摄影展,精选了反映北京城市历史营造、当代生活场景和面向未来的新锐建筑空间等内容的70余幅摄影作品,将北京穿越历史,面向未来的多维立体空间带到了哥本哈根。本次讲座就选在挂满这些摄影作品的展厅举办。
张利首先介绍了“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中国当前的建筑设计实践结合创新信息技术探寻人对空间认知的共性规律,将来自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数据用于提升城市空间的设计品质。其中,以北京2022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景德镇通津场创新文化街区、清华大学的“前身”熙春园等案例展示人因分析技术在从建成、未建成、历史遗产复现等各种场景下的应用,展现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
讲座过程中,张利不仅分享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帮助建筑师更好地理解城市生活,并提供了未来建筑设计的新思路。他特别指出,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城市生活方式的微妙变化。
同时,他还强调了可持续性设计理念。他认为,建筑设计不仅应被视为一个静止的、固定的空间,更应该被视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设计师应该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将部分空间的设计留给使用者与参与者,形成整体设计理念,共同营造出具有生命特征的建筑设计规划。
讲座还分享了一些设计理念和案例。张利提出建筑设计本身是哲学的抽象体现,该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应该注重空间的动态体验和生态可持续性。设计师的哲学素养决定了建筑空间的多样性。“为了完善设计的完整性,我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模拟和预测这些空间的不同可能性。”
在讲座之后,莫森和诺德森围绕讲座中提出的课题与张利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场参加讲座的丹麦建筑界人士也从各自的角度积极参与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