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自由纪念碑上的“屠熊勇士”雕塑
拉脱维亚史诗《屠熊勇士》以公元十三世纪初德国十字军强迫拉脱维亚人民皈依基督教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被称为“屠熊勇士”的拉脱维亚青年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故事。“屠熊勇士”得到波罗的海诸神庇佑并获得神力,在与十字军的斗争中屡屡获胜,还传奇般地救回被掳到德国的未婚妻。传说这位青年十八岁的时候徒手撕开一只熊的下颚,并赤手空拳将其杀死,因此被称为“屠熊勇士”。
邮票上的“屠熊勇士”与“黑骑士”的生死决斗
史诗中讲述到,为了打败“屠熊勇士”,征服拉脱维亚人民,入侵者的首领冯·阿尔伯特大主教从德国搬来援军,其中包括同样具有神秘力量的“黑骑士”。叛徒向“黑骑士”透露了“屠熊勇士”的秘密——神力驻留在“屠熊勇士”的耳朵上。“黑骑士”在与“屠熊勇士”的格斗中,故意割掉其双耳使其丧失神力,然而“屠熊勇士”并未退缩,设法抱住“黑骑士”一起跳入道加瓦河中。史诗完结,但作者在结尾留下预言:“战斗没有结束,未来某一天,波罗的海诸神将回归这片土地,‘屠熊勇士’会再获神力,战胜‘黑骑士’,帮助拉脱维亚人重获自由。”
邮票上的《屠熊勇士》史诗作者安德列·彭普斯
1835年芬兰民族史诗《英雄国》问世,1861年爱沙尼亚人创作了本民族史诗《卡列维波埃格》。受此影响,十九世纪下半叶拉脱维亚民族意识觉醒,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史诗才能被定义为一个民族。因此,拉脱维亚人安德列·彭普斯用了十五年时间,根据拉脱维亚民间传说创作了长篇史诗《屠熊勇士》,于1888年第三届拉脱维亚歌唱节期间发表,随即被拉脱维亚人民普遍接受为本民族的史诗,成为拉脱维亚民族意识觉醒的精神起源。
里加自由纪念碑上的浮雕“铁桥之战”
史诗结尾的预言在1919年11月11日神奇应验。这一天拉脱维亚军队在里加城下的道加瓦河畔顽强抵抗,以弱击强打退了由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组成的联军,赢得了“铁桥之战”的胜利。 拉脱维亚人把这场与新生共和国生死攸关的战斗视作“屠熊勇士”与“黑骑士”道加瓦河畔大战的延续,并把每年11月11日定为“屠熊勇士日”,也称“军人节”,用以纪念独立战争中牺牲的军人。拉脱维亚军队最高等级的勋章也被命名为“屠熊勇士勋章”。“屠熊勇士”雕塑和“铁桥之战”浮雕也出现在象征拉脱维亚国家自由、独立和主权的自由纪念碑上。
“屠熊勇士日”夜晚,人们点亮蜡烛,拼接成拉脱维亚国旗地图图案,纪念为国家独立阵亡的军人
每年11月11日夜晚,里加市民举行火炬游行,从市中心的自由纪念碑出发,穿过老城,来到道加瓦河畔,在里加城堡周边摆放蜡烛纪念“铁桥之战”阵亡军人。不能参加游行的拉脱维亚人也会在家中点燃蜡烛,缅怀为国家独立牺牲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