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清明上河图》《归去来兮——雪山之恋》,又有表现现代都市风貌的《浦东交响——遇见》;既能听到竹笛、二胡等中国乐器声音,又有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与乐队的协奏,以及交响乐作品片段……8月20日,10位青年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依次在哈尔滨大剧院奏响,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也在这场名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高级研修班”优秀作品专场音乐会强劲的乐音声中圆满落幕。
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来自14个省区市的交响乐团,集中演出了12场交响音乐会,展现了中国交响乐工作者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情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交响乐事业发展。创作方面,在中宣部的指导支持下,文化和旅游部自2018年起实施“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从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交响乐、民族管弦乐作品,组织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业界专家进行跟踪指导,不断提升入选作品的艺术质量。近5年来,该计划陆续扶持了37部交响乐作品。同时,从中遴选出《我的祖国》《灯塔》等作为重点扶持作品,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演出单位开展巡演,进一步发挥优秀交响乐作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同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举办了“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高级研修班”,16位一线中青年作曲家参加培训。研修班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采风创作等方式,不仅提升了学员的艺术水平,使他们成为目前交响乐创作的中坚力量,而且推出了一批优秀交响乐作品。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与中宣部文艺局、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共有7个交响乐团和4个民族管弦乐团参演,演出22场。
为落实“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促进交响乐事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第三十六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首次举办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集中展示近年来交响音乐创作的优秀成果。
亮相本次展演的12部作品,既有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的重点扶持作品,如由深圳交响乐团委约创作和演出的《我的祖国》,哈尔滨交响乐团、四川交响乐团等6支国内优秀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创作和演出的《灯塔》;也有近年来各地交响乐团委约知名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如由浙江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立体描绘浙江的景色风物、人文精神及发展风貌的《春暖之江》,由福建省歌舞剧院委约创作,突显海峡两岸一家亲内涵的《海峡·海峡》等。
“这12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交响乐创作,特别是主题性交响乐创作的时代特色。除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等重大历史时刻由各乐团委约创作的《我的祖国》《新世纪灯塔》《岁月征程》《长城》等采用宏大叙事视角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更多地方乐团从本土地域文化传统中取材,委约创作了一批带有鲜明地方文化意蕴,又着力彰显当代中国精神的作品,《春暖之江》《古格》《海峡·海峡》《黄河·绿洲》《旗帜》等均属此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萌分析。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家韩兰魁认为,这12部作品覆盖面广,展示了祖国大江南北不同地域文化、不同音乐风格的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入选作品基本都是当代中青年作曲家的作品,这一点非常令人欣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交响乐作曲家人才辈出的可喜状况。交响乐的写作是对作曲技术要求最高的形式,展演的大多数作品都展示了作曲家较好的作曲技术。”韩兰魁说。
无论是“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的宏大叙事,抑或是“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以小见大,12部作品的创作者都在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的同时,努力把艺术创造向人民敞开。
“我能感觉到,今天,无论是老一辈作曲家,还是中青年作曲家,他们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愿意将创作的笔触、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下的现实生活,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够让作曲与听众之间产生积极良性的互动,这是非常好的变化。”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项筱刚认为,在这样的主旨之下,创作者在创作技法、作品形式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比如作曲家张千一,在《我的祖国》《长城》等作品的创作中,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我把它称之为‘张千一式’,即‘旋律的如歌’加‘管弦乐的恢宏’。‘旋律的如歌’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好听,这也是身为军旅作曲家的张千一一以贯之、难能可贵的品质。年轻作曲家也在兼具‘旋律的如歌’和交响思维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项筱刚说。
青年作曲家黄凯然有5部作品入选本次展演,在他看来,现实题材创作已经成为当下创作题材的主流。“较之以往的创作成果,这次参展的绝大多数作曲家会更着眼于当下的社会,以平行的视角,观照现实题材的创作,并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思索。在这样的前提下,展演作品突显了其人民性的文化特征,曲高未必和寡;其次,集体创作或集体组织中更多地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质;再次,一些作品已经在满足其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凝练出一定的思想性。”
除了在创作技法上兼顾人民性与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借助“文学的拐杖”、融合多种艺术类型的交响音画等形式,也成为创作者拉近交响乐与普通观众的方式。
“不少创作者在标题上就动了很多脑筋。如果是多乐章的交响套曲,很多创作者会给每个乐章起一个帮助听众理解作品内容的标题。比如,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4位‘80后’作曲家创作的《我们的世界》,4个乐章分为《温暖中国》《速度中国》《幸福中国》《未来中国》。这样的标题即使是普通观众也是一目了然。”项筱刚说。
指挥家汤沐海也谈到,展演的作品大多沿用了标题音乐的创作方式,标题音乐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在这样的‘命题作文’之下,作曲家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作优势,进行了很多不一样的探索。”
在这样的多样探索之下,不少专家提出了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韩兰魁提出,希望作曲家在关注写作技法的同时,关注作品思想性的深度表达,希望民族音乐语汇在作品中能有更多体现。
汤沐海认为,一些作品为了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运用了非常多昂扬向上的旋律、节奏、手法,这也导致“冲动”多了、深沉的思考少了。创作者应该在作品中有所平衡。
“从创作思维上,音乐叙事性成为一个突出的特征,由此带来的是体裁的多元化,很多作品采用了类似交响音画式的形式,甚至引入合唱、独唱等带有明确文学文本的手段,以突出作品鲜明的主题性表达。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引导下,上述作品在追求可听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过程中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表达崇高、壮阔的美学意象的过程中,如何挖掘交响乐语汇的更多可能性、在彰显艺术个性的同时融入深入的文化思考,成为艺术家需要不断思考的当代课题。”张萌说。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本版图片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