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址,被视作“凝固的历史、无字的史书”,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珍贵遗存。借助当代考古研究的技术手段与数据采集功能,这些历史遗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原貌,印证着人类存在、发展的点滴痕印,也成为祖先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
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国际古迹遗址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携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画报社支持下,通过官方社交平台介绍安徽省境内重大历史遗存:有坐落在皖南门户、长江南岸的千年窑火,有获得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明中都建筑遗存,有足以追溯回2200多年前历史、见证楚汉对决之悲壮的战争遗址,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十段河道之列的隋唐大运通济渠泗县段水道,纵然仅剩28.1公里,却独具历史原始风貌……这些珍贵的遗存,在无声讲述着往事的悲欢与沉浮,也向后人发出惜之守之护之的连番警示。
繁昌龙窑:“二元配方”成就青白瓷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官方脸书平台介绍安徽古遗址——繁昌龙窑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古称春谷,西汉建县,地处长江南岸,是皖南的门户。坐落在繁昌的古窑,又称龙窑:径宽略十步,纵深近百米,紧贴山之阳坡,以几近30°的倾角伫立,窑首恰似龙头昂扬,故此得名。每天,大约千百片像天空一样青、玉石一样白的青白瓷片浴火而生。
参观繁昌龙窑遗迹展示馆 。(摄影:肖本祥)
繁昌龙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随着地域文化的成形与经贸往来的繁荣,这座古窑的窑火熊熊燃烧了数百年光阴。“二元配方”,是繁昌龙窑最为人称道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就地取材的瓷料的特性,古龙窑工匠将当地富含铝元素的粘土,按一定比例创造性地加入瓷料,一举提高了胎坯 Al₂O₃含量,高品质的青白瓷自此问世,成为繁昌龙窑的特有标签。花口盘、叠唇碗、二系罐、尖唇盏、平底碟、胭脂盒……一件件青白瓷器“青中隐白、白中见青”的色泽,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高度契合,衍生出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力。
繁昌窑龙窑遗迹展示馆(摄影:肖本祥)
繁昌窑出土文物——青白瓷荷花托盏(国家一级文物)(摄影:肖本祥)
繁昌博物馆内展示的繁昌窑青白瓷(摄影:肖本祥)
凤阳明中都:都之蓝本 如烟往事
中都城东华门遗址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家乡凤阳营建的第一座都城,是大明王朝的帝都蓝本。自2015年以来,发掘廓清的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布局,推进了人们对明中都的认识,也对故宫研究有着重大启发。2022年3月31日,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都城东华门遗存精美的砖雕花纹(摄影:吴晓泉)
中都城东城墙全貌(摄影:吴晓泉)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要在家乡凤阳营造高质量、高规格的都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从全国征调数百万人,开采名贵木材、石料运往凤阳,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建设热潮。六年后,已经营建完工的皇城、宫殿、坛庙、中央官署、军事卫所和一批市政建筑却停建了。
中都城西角楼(摄影:吴晓泉)
自1982年起,历经数十年考古发掘,明中都的盛大规模与许多细节一一呈现出来。单是出土的石础、宫殿石栏、望柱上浮雕或透雕的飞龙舞凤,就可见当时的恢宏气势与精湛技艺。清代诗人张宣留有诗句:飞甍(fēi méng)画栋连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古建筑学家单士元对凤阳中都古城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它比喻为“东方的古巴比伦”。
凤阳鼓楼(摄影:吴晓泉)
垓下之城:诉不尽楚歌悲壮
时间回溯到2200多年前,在安徽北部发生一场战争。这是楚汉的一场战略决战,刘邦联合韩信等诸侯,共同进攻楚军。四面楚歌中,项羽突围,孤高的英雄无力回天,却不愿渡过江东,最终自刎乌江。
固镇垓下遗址内霸王别姬雕塑(摄影:闻军)
垓下古战场(摄影:黄蕴新)
时光流转,垓下战争之地因后世的区划调整,位于安徽蚌埠市的固镇县与宿州市的灵璧县。暮色时分,来到固镇濠城镇垓下遗址,沱河依旧静静流淌,大地一片苍茫,风吹动树梢,似乎还带着金戈铁马的余声。遗址上,霸王别姬的大型雕塑伫立其间,吸引众多网红前来探访。垓下遗址公园南入口城墙北,一组展示古代人类石器制作和陶器制作的钢丝人雕塑引人注目,展现垓下史前古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垓下楚汉文化风情街、垓下遗址展示中心则努力再现楚文化与那场战争的经过。展馆内,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灵璧虞姬文化园(摄影:鲁兵)
大运河安徽段:晴波潋滟清澈如许
通济渠,隋唐大运河段重要一段,流经安徽省境内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区及灵璧县、泗县,全长约180公里,如今,180公里清波只剩下泗县长约28.1公里、保留原始风貌的水道,成为一扇见证历史的静态窗口。
宿州段大运河遗址出土文物
2014年,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泗县段的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沿泗县大运河景观亭蜿蜒而下,“隋堤烟柳、汴水晴波”恍然可见;1987年,宿州进行市政建设时,埇桥遗址在宿城大隅口西侧被发现,宿州博物馆藏有运河考古中发掘出来的沉船、瓷器、玉器等,还以科技手段再现了当初运河码头的兴盛;淮北柳孜运河遗址自1999年、2012年两次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8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等文物,印证了这块土地昔日的繁华;2021年8月,宿州市灵璧县凤山大道运河遗址被发掘……
隋唐大运河唯一活态河段泗县运河
图文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特别鸣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画报社
文字整理:方华(罗光成、彭道德、江群、周玉冰对本文亦有贡献)
摄影:肖本祥 吴晓泉、黄蕴新、闻军、鲁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