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月6日起,中国正式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20个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这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旅游业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新加坡作为中国十大入境旅游客源国之一,该国旅游业界对这一政策高度关注和重视。新加坡经营出境赴中国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宣传中国旅游线路和产品。此次特约记者专访了新加坡大型出境旅行社——超级旅游集团总裁黄钰祥,就下一步超级旅游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组织新加坡人赴华旅游业务进行了交流。黄钰祥是新加坡公民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协会法人代表之一。他一直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中国旅游产品,多年来超级旅游集团的中国旅游产品销量始终位列新加坡前三。黄钰祥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资助900余位新加坡老人,还曾经赞助新加坡国家乒乓球队,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经营中国旅游业务的情况。
答:超级旅游集团创建于1978年。1996年,集团开始了新的旅程,重新组建后的企业经过20多年无数员工的努力,由最初的单一经营中国旅游产品发展成为经营全球三分之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并逐步成为拥有良好口碑的金字品牌。
1996年至1999年,集团在经营中国旅游业务方面遥遥领先;1994年,我曾组织了三个千人以上大团到中国旅游,其中组织了一个1560人的大团到北京等地旅游,该团在北京受到了当时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的接见,时任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千人宴活动并与我们的团员合影。这个到访中国的大型旅游团在当时的形势下影响很大,正面效应非常好。1996年至1999年,我又负责组织了一些大型团组赴中国旅游,比如,带领500人旅行团在扬州欣赏烟花,1997年带领500人旅游团在九寨沟赏月。
1994年超级旅游集团组织的1560人旅游团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时的合影
2000年,集团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在中国旅游业务营收上仍排在新加坡前三的位置。新冠疫情暴发前,集团每年组织一万多人到中国去旅游,组织新加坡人赴中国旅游的业务量一直占到整个集团业务量的36%以上。目前集团有54名员工,业务已经涵盖了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集团一直秉持着平民化产品的理念,因为新加坡华人占比超过70%,我们的主要客人也都是新加坡的华族人口,所以,我们一直倡导“游世界、讲华语、吃中餐”,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未来集团将在广州、克罗地亚和乌兰巴托成立3家分公司,进一步开辟新市场。
问:中国的哪些旅游产品最受新加坡人青睐?
答: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的国家。中国的秀美山水、人文古迹、现代都市、美食文化都很受新加坡人青睐。像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张家界、九寨沟、长城、故宫、丝绸之路、江浙沪的江南美景等经典产品,新加坡人都很喜欢。因为中国很大,旅游产品种类齐全,各地又有不同特色的经典旅游产品,所以对同一个新加坡人来说,他可以去中国很多次,看不同的旅游景色,感受不同的旅游体验。目前,新加坡人仍喜欢中国传统的黄金旅游路线,比如丝绸之路、大西北、大西南等地区的旅游产品仍然是很受欢迎的旅游产品。
超级旅游集团的旅游团在云南丽江蓝月谷旅游
问:赴中国旅游的新加坡民众在年龄、收入、族群、性别等方面都有什么特点?贵公司打算如何开发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潜在客户群?
答:集团的主要客户群一般集中在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产阶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消费能力最强,出游意愿也最旺盛。这个年龄段的人除了安排自己出游外,往往也会带着年长和年少的家人一起出游。宣传好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对我们公司来说也是最经济、最划算、最有成效的。年龄越大的消费者由于退休或者不再工作,他们对价格会更敏感。
关于族群方面,目前我们的主要消费者还是华族人口,新加坡的马来裔、印度裔人口也是一个值得开发的市场。
我们目前正在策划出版一本高端宣传中国旅游的书,也会进一步优化英文推介,采用年轻人更能接受的语言,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购买超级的旅游产品。
问:我们得知,贵公司已经预售4月1日以后的中国旅游配套产品,现在具体销售情况怎么样?
答:由于中国目前入境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具体到什么时候开始恢复,也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的形势看,我们预判中国的疫情已经趋于稳定,我们预测这个时间点应该不会太久。我对做好入境中国旅游市场一直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所以集团从现在开始,已经开始销售4月1日以后赴中国旅游的产品线路。从2月9日至11日,集团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海峡时报》《马来报》和《商业时报》等主流平面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去中国旅游的中文宣传标题是:“阔别三年,神州新貌,豪华享受,超级体验”;英文宣传标题是:“3 years away,a new look of China. Enjoy luxury & Super experience.”。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宣传效果良好,每天都收到了不少的订单和咨询。我们预计在2月24日至26日在新加坡NATAS国际旅游展上,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前来预购赴中国旅游的产品线路。目前,新加坡的消费者很关注去中国旅游是否需要办理签证,因为疫情前新加坡人可以免签去中国旅游。
今年2月初以来,集团中国旅游产品门市部门庭若市
问:新冠疫情后,您对赴中国旅游的市场前景有一个什么样的研判?新加坡人赴华旅游的形式会有所变化吗?贵公司打算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趋势?
答:从我在旅游行业从业多年的经验以及对当前疫情形势的研判来看,新加坡赴华旅游市场大概会沿着这样一个路径发展。首先,中国正式开放入境旅游市场后,短时间内会有一个快速反弹复苏的行情,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太小,老百姓出境游是一个强大的刚需市场,压抑了三年多的旅游需求会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强烈的释放,特别是那些对中国旅游感兴趣、对中国文化有较深了解的中产阶级。比如,我们有800多位客人是疫情前购买了我们公司前往中国旅游的产品,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的中国行没有能够成行。这三年间,我们多次询问这批客人要不要先退款给他们,但这批客人都坚持不需要退款,要等中国市场开放后,第一时间去中国旅游。当然,赴华旅游短期快速反弹复苏,还需要两国间的航空公司配合,能够及时增加相应的航班,给客人提供比较合理的机票价格。沿着这个方向发展,新加坡赴华游市场会逐步走向稳定与繁荣,回到每年有100万以上的人次入境中国的规模。
另外,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趋向,疫情前人数众多的旅游团的出游形式,会被一部分有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组成的旅游团代替,因为新加坡人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出游安全和健康保证。
再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预计将来新加坡年轻人赴中国旅游的人数将会进一步扩大。疫情三年,年轻人看到了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发展,各类媒体对中国的广泛报道,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和兴趣。据新加坡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的1170名新加坡年轻人中,有40%的人会在晚上观看CCTV4国际频道。
集团在NATAS国际旅游展上的展台
新加坡很多从商人员,认为未来的商业发展潜力在中国。年轻人受父母影响,开始学习中文,会想要到中国去旅游观光,了解中国。还有一些双语家庭的年轻人,也会受到中文教育的影响,对赴中国十分感兴趣。
相信中国旅游市场不会削弱,只是消费者的口味不同,超级旅游将会根据不同的群体和年龄层,制定更加合理、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针对形势的变化,我们现在正在调整销售思路,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基础上,来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国旅游。我们准备把中国的旅游资源按照区域整合成合理的、固定的线路和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分成A、B、C、D等不同的模块,放在网上进行销售。我们的每个模块产品每天都会有不同地区的客人聚集在一起成团出游,不再是那种从新加坡到中国再回到新加坡的整团进出的形式。客人可以随意购买我们的模块产品,组合成他到中国旅游的整个产品。比方说,我们有几个新加坡游客买了A块产品,同时,我们又有几个法国的客人和几个加拿大的客人买了同一天的A块产品,然后在中国的A块产品所在地聚集成团出游,这样既增加了我们的营销成效,又满足了客人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客源不仅仅来自新加坡,而是来自全球。
集团获得的部分荣誉奖牌
问:从新加坡发展入境旅游业的成功经验看,您对中国发展入境旅游业务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我曾经在中国讲课,1992年那时中国国内的飞机都是租赁的,只有白天飞行,没有夜间航班,我在讲课的时候提出了边缘效应的概念,建议租赁来的飞机不要晚上停在那里,还要交昂贵的停机费,于是中国的夜间航班,即所谓的红眼航班应运而生。我还曾建议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转中心,辐射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这之后不久,东航就开辟了中转连线。
中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资源还是那些资源,如何卖出更好的价格、发挥更大的效应,则是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出奇制胜。比方说,我上面提到的在疫情过后,将中国的旅游资源重新整合出发,重塑中国旅游产品,让产品规范化、标准化,使价格固定,避免出现旅游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中国旅游地区可以实现划区整合营销,形成网格化、模块化营销模式,游客可以前往任何一个地区参加任何一个旅游模块,即时成团出游。同时,营销不再局限于某一国,而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在全世界营销,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另外,必须严厉打击入境游的零团费、负团费。零负团费不仅损坏消费者利益,而且对中国的整体形象没有一点好处。中国旅游市场很大,管理比较困难,但必须打击零负团费这样的行为,塑造好的产品,铸造优秀的品牌,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旅游离不开航空公司的支持,但中国的航空公司对新加坡民众来说并不熟悉。中国的航空公司不能仅仅依靠中介售票,他们要沉下去,深入到社区,面对面地与民众交流互动,开展促销抽奖活动,让当地老百姓了解中国的航空公司,只有了解了你,新加坡的民众才会买这个航空公司的机票。
旅游营销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主动去讲,二是要用新加坡民众听得懂、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