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16日上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意味着甲骨之乡的河南安阳又多了一扇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和一个国际性汉字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包括主体馆,2009年11月建成开馆以来在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开放前夕,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中国文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
续建场馆和汉字公园有何展陈?
此次开门迎客的续建工程陈展有“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字里乾坤”四个专题展览,涉及青铜器、拓片、墓志、瓷器、书法作品等各类展品600余件套。
据介绍,续建工程专题展与主体馆基本陈列相得益彰,“字书琼林”的知识性,“书苑英华”的审美性,“汉字民俗”的亲民性,“字里乾坤”的互动性,每个展厅都别具一格,更加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汉字公园位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东西两侧,总占地面积214亩,将汉字文化的多维度表达方式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通过特色水系、高低错落的植物和色彩形态各异的建筑,把生态、自然、人文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成为自然天成、新颖美观、文化休闲、艺术享受的汉字文化特色主题公园。
不难发现,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依旧以传承、发扬汉字文化为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一期主体馆开馆自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文字研究领域已经发展成为凝聚文字学研究力量的高端学术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表示,续建工程开放后,该馆将继续深化馆藏研究,关注前沿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举措之一就是广泛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做好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通过展示文物背后的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展览解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刘纪献介绍,今后将积极探索并实践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方式。
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力?
如今,开馆的二期续建东西两个场馆,与主体馆形成合抱之势,犹如汉字的“合”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
那么,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作为一期工程的延续和补充,如何与主体馆形成“合”力量,提升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汉字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呢?
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表示,该馆将融合新旧功能区属性及特点,使新旧功能区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层次化的功能体系,打造更具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于笑莹介绍,未来运营中,首先,该馆将以文化交流、沉浸体验、社会教育为特色,突出互动与共享,打造国际化文字文化体验与交流空间;第二,突出学术研究与创新,以多元、灵活的形式和内容,面向海内外展示和传播文字研究成果;第三,突出公共服务,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第四,突出数字与智慧,不断强化国际在线传播。
“我们将利用好《汉字》国际巡展等品牌展览和活动的优势,在国际化展览巡展、古文字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于笑莹说。
以甲骨开展国际交流
本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及新进展。其中,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
一片甲骨惊天,建造在甲骨故乡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可谓“近水楼台”,尝试以甲骨联结海内外。
刘纪献介绍,目前,该馆已着手提升“甲骨学堂”的教育活动,加强博物馆教育的国际协作交流。
据知,“甲骨学堂”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海外留学生等群体,来传播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该馆长期打造的一个品牌。
除了“甲骨学堂”,该馆目前还在与国侨办和河南省政府外侨办联合举办了“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欧洲国家第十四期”线上教育活动,同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准备开展海外留学生汉字教育活动。
“这种新的尝试,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刘纪献介绍说,该馆将进一步拓展文字文化项目在国际范围的推广,打造在全球范围内的汉字文化国际体验基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努力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和国际性文字文化交流平台。
由此可见,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开放后,一个全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红旗渠等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安阳文化体系,对提升安阳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