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江西始建铁柱万寿宫。在南昌,这片由船山路、翠花街、中山路合围的区域,既是江西会馆的发源地和全世界1400多座万寿宫的祖庭,也是一个承载着南昌历史文化变迁的地方。
2013年,南昌市投资20多亿元,围绕“民俗、民间、民族”的规划主线,在铁柱万寿宫原址一带打造“赣鄱文化第一街”——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通过风貌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和历史记忆恢复与再现等手段,实现街区原貌还原。经过2000多个日夜的精雕细琢,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去年10月正式开街运营,至今已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了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遗旅游街区”。
近日,记者走进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探寻赣派民居蕴藏的千年风韵,聆听三街五巷的历史故事,领略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跨界融合碰撞出的火花。
赣文化重要标志
秋日黄昏,徜徉于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纵横交错的石板街道,青灰色的赣派历史风貌建筑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雅致,一幅穿越千年的“老南昌”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最能代表南昌历史演变、商业发展、传统民俗、市井文化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城市街区。”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首席文化顾问梅联华说,因水运发达,这里形成了江西兴盛千年的商业福地,明清时期,被称为“江右商帮”的赣商们从万寿宫出发,“一个包袱一把伞,跑遍天下当老板”。每到一地,他们都要建造万寿宫,在那里与同乡聚会叙旧、看戏娱乐。由此,万寿宫逐渐走向五湖四海,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业态老化、交通拥堵、消防隐患严重等种种因素,南昌万寿宫街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老旧斑驳的建筑与飞速发展的城市越发格格不入。为科学有效地保护万寿宫历史文化,延续街区历史格局和风貌,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南昌启动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
“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坚持街区肌理及建筑布局基本不变、江西民居建筑风貌不变、街区景观元素氛围不变‘三不变’原则。”南昌市西湖区副区长吴涛说,按照“三不变”的思路,建设单位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完整保存包括空间特征、建筑风格、基本布局等在内的万寿宫老街区风貌;对有价值的木构民居建筑完整恢复原有的结构、空间、造型与装饰特征;同时,对铁柱万寿宫、南昌古城门遗址等具有文化标志意义的历史建筑进行原址复原。
“我们邀请清华大学设计院复原并保留了三街五巷(翘步街、棋盘街、广润门街、合同巷、醋巷、萝卜巷、万寿宫巷、箩巷)的肌理。同时,在不破坏原有梁柱结构件的情况下,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加固性、装饰性修复,实现原址、原样恢复,木工作业和石雕作业全部手工进行,并将穿斗式木结构、山墙承檩砖木结构应用其中。”吴涛说。
经过精心雕琢,如今,整个街区由历史民居、商业街区、万寿宫宗教文化区三个部分组成。街区总建筑群共123栋,其中,晚清赣派民居风格建筑118栋,包含南昌总商会、持志堂、玉泰盐庄、罗英故居旧址等45栋历史风貌建筑。
有温度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是一种‘生态’保护,不能只保护旧房子,见物不见人,而是要保护文化,保持‘生活的延续性’。”梅联华认为,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市井街巷、建筑古迹与其中承载的精品文物、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只有把单件的古董、技艺重新归入历史情境,才能给当代人一个看得见、走得进、坐得下来的整体空间,在感受历史故事的同时演绎自己的生活故事,如此,文化遗产才能变成与人亲近、有温度、有生命的存在。
如何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一个常讲常新、更有味道、能延续下去的“南昌故事”?
南昌万寿宫文化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政认为,应该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生态”民俗博物馆。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把内容呈现的重点放在文化创意上,着力让市民和游客在南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找到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元素。
街区内,一座栩栩如生的铜像再现了江右商人肩挑箩担走南闯北的形象。中国美术学院相关团队在设计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处处贯穿江右商帮元素,创意设计《万寿宫的故事》《江右商帮的故事》《三街五巷的故事》三大历史绘画主题。其中,《江右商帮的故事》用传统水墨画和散点透视手法,通过186个形形色色的人物、20余家鳞次栉比的商铺和18条大小不一的船只,再现了100多年前豫章赣江码头——万寿宫一带货品满架、人流不息的市井商业景象。而始建于清朝末年的江西(南昌)总商会旧址曾是赣商发源地,如今已变身为万寿宫文创旗舰店。货架上,万寿宫过滤杯、商帮语录文具套装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中游客络绎不绝。
“2007年,‘万寿宫文化’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推动万寿宫文化走出街区,走向世界,我们立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深入挖掘万寿宫文化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万寿宫创意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愿意买、用得上、记得住,将南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传播得更远。”李政说,街区还在专门打造的大戏台上排演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节目,并计划定期举办万寿宫民俗文化节,开展文化踩街巡游,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大活动,不断扩大万寿宫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走跨界融合路
如何在保存城市文脉肌理的过程中寻求老街区的新活力?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带来的是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乘数综合效益。”谈及正式开街运营一年的成效,吴涛说,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为先,以“轻度假、微旅游、慢生活”为目的,兼顾商业效应为运营机制,营造沉浸式体验街景,打造成为集时尚购物、餐饮娱乐、社交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使商业资源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作为开放式仿古街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有潮尚领地、赣味人家、文创市集、江西礼物等六大特色业态区。
1982年出生的杨文军从记事起就跟着妈妈龚桂香推着小车在万寿宫周边摆摊卖粽子。“那时,天蒙蒙亮我母亲就开始包粽子。”杨文军说,用浸泡半晚的粽叶,裹上南昌奉新县黏米,环绕捆扎,再冷热交替蒸熟……
乘着市政府倡导老商号迁回万寿宫经营的“东风”,杨文军拿出积蓄,与妈妈龚桂香一起创办了“杨大娘粽子”万寿宫文化店。他结合线下连锁店,推出了碱水粽、蛋黄肉粽等多种口味,并借助短视频和“粉丝探店”体验传播南昌传统制粽文化。凭借精湛的传统工艺和现代传播手段,杨文军家的粽子从年销售100万只猛增至500万只。“我希望能够将南昌粽子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做出引领‘国潮’的粽子。”杨文军说。
老的传承华丽转身,新的载体惊艳亮相。如今的万寿宫,不仅有琳琅满目的传统小吃、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还有风格多样的创意店铺、流光溢彩的时尚酒吧,脱口秀俱乐部“一支麦小剧场”里也总是座无虚席……老情怀与新潮流在这里跨界融合,不但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时尚娱乐新选择。“早晨,品尝一碗正宗的南昌拌粉和瓦罐汤;上午,漫步于三街五巷,寻找老南昌文化记忆;下午,在各式特色店中体验本土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夜晚,在民谣酒吧小酌一杯,入住民宿。多么丰富而有趣的一天。”游客陶婧婧说。
“文化是基础,商业是载体,旅游是驱动。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南昌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在旅游市场上火起来。”吴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