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长河落日,伴随驼铃声声,丝绸之路延绵几千年历史,穿越高山大漠,横亘戈壁草原,蹚过峡谷激流,把亚洲和欧洲、东方和西方的文明紧紧相连。今天,世界各地游客心向往之,纷纷前来,领略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今的交融。正是在这样一条道路上,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迈向资源开发利用新阶段,拓宽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渠道,提供了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
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城市曾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人员、物品交流的重要枢纽,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深度融合,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13年9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至今,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硕果累累。其中,文化旅游业占据重要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及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国旅行社协会入境游分会常务副会长郑琳认为,外国游客到中国来,主要是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也希望认知当地文化,因此入境游应以文化作为宣传推广主题。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服务文化落地,用文化记录旅行,用旅行体验文化,从这个层面来讲,在线旅行平台、旅行社、旅游部门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内容生产商,文化则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到更广区域。
文化与旅游携手同行,开辟新场景。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态势下,“云游”博物馆兴起,成为在线旅游和文化体验的一大窗口。对此,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认为,随着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完善,“云游”博物馆的产品将愈加丰富,云上的博物馆展陈将更加酷炫,但追根溯源,“云游”博物馆只是一个手段,应该借此增加实体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通过“云游”把大家真正吸引到博物馆里来。
“‘云游’代替不了实地观赏实物带来的冲击力,只有亲身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油然而生。”李进增说道。据了解,近年来,宁夏博物馆不仅注重做强通史、岩画、民俗和革命史等常设内容,还围绕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当代考古最新发现成果以及草原丝绸之路等主题,开展了大量工作,得到业界和公众认可。
“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遗产是非常有竞争力的IP,需要创造一些新业态,打造被市场高度认可的项目,带来市场的共振聚焦,带动要素流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小荣观察到,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城市都分布在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多年发展,曾经是限制因素的交通问题得到大大缓解,现在更应该关注交通的旅游化及其配套服务的提升,更需要突破观念限制,做出精品化文旅项目。
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产品支撑和政策加持。对于持续吸引游客,以旅游推介文化这一问题,泰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卢欣然有深入的思考。“泰国非常重视通过影视作品来吸引国外游客,尤其注重吸引年轻客群,为此,也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对于外国摄制单位,简化工作流程;对摄影设备的进口,提供税收优惠,鼓励演员参与文化交流。同时,将地方社区也纳入旅游业发展中来,在对文化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推动生态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卢欣然介绍,泰国不仅注重打造度假目的地,更希望游客能通过旅游感受泰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泰国的风土人情。
立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共建共享,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冬云分析,摩洛哥民众在接受外国文化和参与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愿意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活动;愿意参与文化交融的活动。基于这些特点,陈冬云建议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文化资源开发,一方面要精准分层、精准施策,特别是抓住“Z世代”等年轻人利用互联网获取资讯的习惯,通过新型传播方式,推介文旅资源;另一方面要策划一些复合型、多元化的文旅资源展示活动,如策划涉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互动展示展演,以“展览+体验”“演出+工坊”“展览+售卖”等形式,提升项目亲和力。此外,陈冬云还提出,可以加强文化艺术类培训,通过开展长期、系统化的课程,让摩洛哥民众更加深入、渐进式地不断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展现出开放与包容,凸显出诚意和能力,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让其他国家真正感受到尊重感和舒适度,让国与国、心与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业界专家认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还需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餐饮等配套产业加深布局,打造特色产品,在特殊业态发展中形成政策优势,探索出协同发展、资源共建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