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十八洞村,这个偏远的湘西村庄因此被世界关注,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地标”。近7年来,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如今十八洞村更是行进在一条以红色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奔小康的道路上。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乡亲,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近年来,十八洞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村首次提出的“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开展了各项尝试:精准识别贫困户,“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因人施策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苗绣和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3年后,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313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布成功脱贫摘帽,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典型。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比增19%。贫困户130户512人实现稳定脱贫增收。如今,十八洞村更是精准定位将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助推十八洞村乡村振兴奔小康。
精准抓旅游,乡村旅游“助发展”
十八洞村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苗族村寨,因为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这里,青山环抱,绿水流翠;木楼相依,万瓦如鳞。这里,一直很出名,过去是因贫穷而出名,如今却因脱贫而出名。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精准”二字在这里落地生根。2014年初,扶贫工作组进驻十八洞村,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首要的任务便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十八洞村认识到,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把真贫识别出来,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为防止出现“穷人落榜,富人上榜”,村里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识别机制,明确“九不评”标准,严格实行“户主申请、群众评议、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确保规则公平、程序规范。为避免闭门搞识别产生“优亲厚友”的嫌疑,村里还将评定贫困户的权力交给群众,实行全程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由此识别出136户533人为贫困人口,并为他们制定了针对性的脱贫措施。
精准扶贫更是体现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十八洞村自然风光秀丽、山林资源丰富、苗族文化保存完好,但这些资源长期开发利用不足。为此,十八洞村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包括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乡村旅游需要流转村民土地,统一规划开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包开发全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产业。
自2013年以来,十八洞村首先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并组建花垣县苗疆旅游开发公司作为县级旅游发展平台,专门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与首旅集团、消费宝公司合作,全力打造十八洞村旅游精准扶贫升级版,开发十八洞乡村旅游。
截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累计投入4050万元,其中大型停车场建设已经完工,游客服务中心已完成整体框架工程;夜郎十八洞正式动工开发,溶洞规划设计包装、溶洞接待中心场地平整已经完成;地球仓科技有限公司的地球仓桩基建设基本完成,今年底前可完成地球仓精品酒店建设;新建6个公共厕所已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精准抓旅游扶贫上,十八洞村聚焦红色旅游,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项目。如今,十八洞村已建设星级农家乐12家,同时组织开展十八洞村红色旅游讲解员培训、十八洞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农家乐厨艺培训班等,既开阔了十八洞村红色乡村旅游“眼界”,又提升了十八洞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十八洞村红色旅游景区研学考察旅游人次达30万人次,比增20%,先后荣获“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潇湘红八景”等称号。
2013年,在十八洞村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十八洞村不仅自身要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如今,十八洞村在2017年脱贫之后,更是在探索一条“以红色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奔小康”之路,相信这也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原乡原味抓提质,
非遗产业带动精准扶贫
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与其他省比,湖南非遗更具有湖湘文化的成色,因为地域的分布,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湘西更是保存着大量土家族、苗族等民俗民居。其中,十八洞村是保存完整的苗寨,溶洞群也颇有特色……在精准抓扶贫上,原乡原味抓提质,用非遗产业带动扶贫,是十八洞村的又一大探索。
原乡原味是乡村改造过程中的标准之一。在推进农村“五改”,改善水电房屋基础设施,优化人居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十八洞村按照传统古村落保护要求,进一步完善民居包装与保护。
同时,非遗苗绣也在扶贫上创下新绩。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苗绣历史悠久,据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是由苗族先民画在身上,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慢慢发展出来,成为苗绣。苗族刺绣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没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历史。在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苗寨,苗绣工艺世代相传,其相关产品也被精准地推向了市场。
2014年,十八洞村原村支书石顺莲把当地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寨里的苗族妇女赚钱理家两不误。如今,依托十八洞村苗制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35名(其中十八洞村26名)妇女组成苗绣发展团队,这不仅能让更多的绣娘回家兴业、照顾家庭,还能打造一条完整的苗绣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十八洞村由“脱贫致富”迈向“乡村振兴”。今年十八洞村将再次举办苗绣培训班,培养苗绣接班人;同时完成中车株机采购苗绣产品订单,实现苗绣产值17万元。6年来,十八洞村的苗绣作为商务礼品,随着一辆辆出口的高铁被运往国外,正可谓小针线做出了大买卖。
精准激发内生动力,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过去,十八洞村一些贫困户抱有“等靠要”思想,对通过自己奋斗过上好日子不敢信、不敢想、更不敢干。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必须把村民的精气神真正提起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他们突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相结合,实现村庄治理班子“强”,村民“乐”。
一是充分发挥十八洞村党支部的先锋堡垒作用。积极健全村党组织民主生活。在全村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以会代课,集中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及时传达省委关于精准扶贫有关重要会议讲话精神。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为十八洞做了什么,我能为十八洞做什么”专题讨论,教育干部群众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二是大力开展“文明进家”宣传活动,让村规民约进农户,入民心。积极向广大村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动广大群众敢讲、能讲、善讲精准扶贫思想在十八洞村提出以来村里、组里和家里的可喜变化,积极宣传村民巩固脱贫稳定增收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全村204户村民自发以土地入股,成立十八洞农旅专业合作社,土地集约经营,村民抱团发展建设精准脱贫“升级版”,大力实现乡村振兴“新篇章”。
三是推行“互助五兴”工作机制,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十八洞村组织修订《十八洞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每月评选50户村容整洁美丽家庭,启动村民“五兴”思想道德银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新风进百家。
十八洞村更是创新性地提出“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在这里,村民都是挨家挨户住在一块,当地采取让村民之间互评思想道德表现的方法,实现了道德管理新常态,发挥道德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群众“等靠要”和“小农、利我”思想,用村规民约约束规范群众建房、摆摊等行为,激发群众争当先进的热情,形成村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良好局面。“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推行以后,十八洞村民个个精神焕发,人人信心满满,不仅致富决心大、干事劲头足,而且对村里的事务也更热心了。
如今,脱贫后的十八洞村民,对未来致富奔小康的前景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强烈期盼。他们已经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愿景,全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助推十八洞村向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进。
花垣十八洞村打造完整的苗绣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十八洞村由“脱贫致富”迈向“乡村振兴”
2020年花垣县“非遗+扶贫”苗绣、花带培训班启动仪式亮相。
花垣十八洞村打造完整的苗绣产业链,绣娘直播苗绣产品。
十八洞村景
花垣十八洞村打造完整的苗绣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十八洞村由“脱贫致富”迈向“乡村振兴”。
花垣十八洞村“让妈妈回家”苗绣产品
花垣十八洞村打造完整的苗绣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十八洞村由“脱贫致富”迈向“乡村振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