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国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高调亮相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张火丁因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而掀起中国京剧热潮,还是“相约北京”艺术节、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亚洲艺术节、“中华风韵”品牌、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等大型节庆和重大演出展览活动,还是风靡全球的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和《猫》中文版在中国本土火爆上演,这些演出和展览等文化活动幕后都有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团队(以下简称“中外文化集团”)活跃的身影。近年来中外文化集团积极推进跨地域、跨国界、跨产业发展,创新之举频出,即将启动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则是其跨国界寻找更大舞台的新举措。中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为我们讲述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大舞台的创新。
记者:首先,请您简要谈一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缘起。
张宇: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建立,是我们集团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要说它的缘起,那得先说说中演院线。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在草拟阶段,上级领导部门来征询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文艺演出院线,即建立地区性或者全国性的文艺演出院线。2010年,中演演出院线正式成立。
有数据显示,我国剧院的闲置率非常高。对于一个剧院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没有剧院的时候最重要是要有一个剧院,有了剧院最重要的肯定不是房子。有了剧院不等于有了内容,而有了内容不等于有很好的、充足的内容。演出院线首先是一个演出内容产品的联合采购和配送体系。一家剧院自己采购演出产品,即使你找到了演出产品的源头,且不说信息不对称,还可能是加了“三手四手”后的高成本,因为其采购量是有限的;而如若一批剧院排出了线路、排成了演出的院线,就完全可以以规模,以量购来解决问题。专业性的演出院线,拥有专业的信息与艺术判断力,它掌握渠道的能力,掌握源头的能力,谈判的能力,议价的能力,一定要比一家剧院单打独斗强得多。
今天,中演院线已走过了6年,拥有直营剧院12家,加盟剧院58家。对于直营剧院,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做管理——组建剧院管理团队,为剧院组织内容生产供应、设置部门、安排人员、制定制度和规划等等,是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而对于加盟剧院,我们更多的则是做产品、做内容的供应商。前两年我们做音乐剧《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一走(演)就是东中西部几十家剧院,充分显示出演出院线的优势。
当初成立中演院线时我们就提出来,这个演出院线应该是一个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开放体系。那么跨国性的演出院线——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构思,就是在中演院线的国内基础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演院线也好,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也好,理念是相通的:就是解决演出内容产品体系化的联合采购和配送问题,解决源头的博弈谈判、批量采购和资源共享。
记者:从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角度,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文化内涵?
张宇:“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我认为主要是指文化的沟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讨论的主要都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修高铁、修公路、修大桥……而我们提出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是文化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丝路沿线各国剧院基础设施总体来说不用我们去修,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内容的联合采购配送、渠道与平台共享,以中国的舞台加上世界各国的舞台,创造一个属于所有成员剧院的共同的更大的世界性舞台。
这里我特别要说一下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明互鉴”,这个思想太精辟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在很顺畅地“走出去”。丝路沿线很多国家都有很古老的值得自豪的历史,如:古老的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而通过“一带一路”伟大的战略构想,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意义上会实现他们的共同复兴。如果所有的文明都在其复兴的过程中互鉴、互学、互融、互通,将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平台,真正实现沿线各国亿万人民的民心相通。
文化部领导对“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建设一直高度重视。去年11月,雒树刚部长在赴保加利亚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期间,曾亲自向与会各国文化部长重点推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认为这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最好的文化载体,假以时日将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表演艺术的交流与合作,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沿线各国古老文明的共同复兴与繁荣。
记者:在与境外剧院谈国际剧院联盟合作意向时,这些剧院最关心的是什么?什么类型的剧院对国际剧院联盟感兴趣?
张宇:不论中外剧院,他们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演出产品是否能登上更大的更多的舞台。今天我们就直接去管理人家的剧院还不现实,也远远没到那个时候。但是任何一个剧院的院长都能听懂的一句话是:用一个更大的平台、更长的渠道,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和观众,让我们的演出产品都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过的剧院对此都很感兴趣。
记者:目前已签约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剧院有多少家?
张宇:截至目前,21个国家的31家境外剧院及机构已经或即将签署合作协议书,国内签约的第一批剧院为20家,其中一半是中演院线的直营剧院。
记者:国际剧院联盟为中外演艺产品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这个平台除了能够进行演艺产品的输入输出外还能做什么?
张宇:剧院是城市的文化高地,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剧院特别是城市的中心大剧院,实际上是这个城市的最高文化空间。那么在文化上它有多大影响力呢?比如仅仅国家大剧院,每年有观众100万到110万人次,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2000万人的城市,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再加上千万级的年度游客人数,前景十分巨大。
除了演出,剧院作为一个城市文化中心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欧美很多剧院做得很好——以剧院为依托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和艺术培训,这些内容如果做好了,吸引的人群会远远超过一场演出。剧院这个空间并不只有晚上7:30到9:30使用;从早上9:30到晚上9:30,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做更多广义上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现在我们的中演院线里像广州大剧院和厦门闽南大戏院,在艺术教育普及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剧院观众,从广义上讲,不仅是晚上看演出的观众,参加艺术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各阶层人群都是我们的观众。对一个剧院来说,做艺术普及是一种最有长远意义的投入,表面上看它不是一种市场行为;实际上,它是一种更有效更长远的培育市场的方式。一个剧院是百年基业,不是今年做了明年就不做了,想让一个剧院越做越好,艺术普及教育这块内容必不可少,而且应该更多更频繁,让参与的人群更多。我们经常说文化要有影响力,而各国各城市的大剧院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记者:您认为剧院在管理运营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宇:一个剧院做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它的管理运营团队。在今年年初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首届“中国剧院管理论坛”上,我提到:中国剧院现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剧院院长——我们能不能为中国两千多家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剧院都找到合适的院长——他们拥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管理培训能力,有很强的国内国际交流互动能力。在中国,一般的剧院一年可能上演几十场演出,好的剧院上演二三百场也不是一个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如果我们把剧院的管理团队培训好,受益的是数以千百万的观众。文化是一种服务,剧院也是一种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内容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这个管理团队。我们老说抓住关键少数,在剧院管理运营方面,剧院院长和管理团队就是关键少数。此外,我们希望做的是剧院与剧院之间的交流。发达国家的剧院,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剧院管理水平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剧院则缺乏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的发展很不平衡。
记者: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这种模式是否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
张宇:我只能说这种形式以前没有过。在筹备阶段,我们像军事上“沙盘推演”一样进行了反复论证,认为它确实有成功的可能性。
无论中演院线还是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都是一个资源不断内化的过程。所有剧院在加入院线或联盟之前都是外化的资源,一旦它们融入进来,分享资源、分享渠道、分享平台、分享培训和交流,实际上它们就变成一个内化的资源。而且这个内化的资源,不仅自己受益,也使别人受益——整个院线或联盟一起分享。院线也好,联盟也好,重要性取决于每一个端点——剧院,院线或者联盟把它们紧密地串起来。现在中演院线的12家直营剧院关系非常紧密,这种紧密关系逐步扩大到了我们的加盟剧院,然后我们希望再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境外剧院。
(本文图片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提供)
记者:您觉得紧密串起这些“丝路明珠”的线索是什么?
张宇:我觉得肯定不是口号,也不是行政命令,最重要的是每个成员剧院受惠受益。比如我们举办中国国际合唱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办合唱指挥大师班。不仅是在合唱节期间举办,平时我们也举办;不光在北京举办,还应各省市的邀请在各地举办。在前前后后4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合唱节举办了两届,在全国培训了4千多名指挥。这4千多名指挥与4千名普通学员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指挥背后代表着一个合唱团,甚至有的指挥代表若干个合唱团,这意味着其影响力涉及庞大的合唱人口。
现在,各省的合唱协会、数千家合唱团和我们合唱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就是因为合唱节为大家带来的惠和利。我们在合唱节期间请来世界著名的合唱指挥大师举办大师班,请来著名的合唱团做示范演出,举办各种论坛和活动,带领国内合唱团走出去参加世界上各大合唱节,进行各种各样的合唱交流与合作。
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得好,就会吸引更多剧院加入。我们想象有一天,当这个世界上几百个大剧院通过这样的一个框架,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互赢共赢才能长久,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记者:依托多年来建立的中外文化交流渠道,集团这次建立国际剧院联盟可谓创新之举,您觉得它的最大创新之处是什么?
张宇:推出中演院线和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与集团的历史有很大关联。我们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1950年成立)和中国对外演出公司(1957年成立)。我们一直是国家对外交流的主渠道、主桥梁和主力军,这是我们的责任、义务和永恒使命。几十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渠道、人脉和资源。无论在文化部系统还是在全国,专职做对外演出和对外艺术展览交流的,我们集团是做得最多的。我们在国外的演出,每年大大小小也有几千场,跨越几大洲、几十个国家、几百个城市,这给我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渠道、人脉和资源,为中演院线和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联盟成员不一定要限定于传统丝路沿线国家的剧院,只要愿意和我们共享资源的,我们都欢迎。由于法国驻华使馆的推动,法国的国立剧院联盟代表团来访问我们商讨合作,该联盟代表分布在法国主要城市的70多家国立剧院,我们很愿意同他们交流互动与合作,无论它们是否签约我们的国际剧院联盟。
演出这个行业也分上中下游,上游是艺术生产,包括我们的各大院团、剧团、导演、艺术工作室,舞美、灯光、音响各种设备的制作,中游是剧院,下游是销售部门、演出公司。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没有说不是剧院的机构就不能加入。国际剧院联盟欢迎上中下游机构都来加盟。
记者:加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有准入门槛吗?
张宇: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开放性网络,大家来共享共用,共同获益。加盟不会产生额外的负担,比如没有加盟费,不需承诺承担某些排他性责任。就像我刚刚说过的,是互利共赢才能使剧院与剧院紧密联系在一起。
记者: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即将正式启动,联盟的管理运营工作也将开始,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宇:万事开头难,国际剧院联盟工作说起来很简单——不就是让剧院把演出串起来吗?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串起来,肯定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演出产品是不是适销对路等。除了产品适销对路以外,对一个演出产品的推广到底要用多大的力度?这意味着背后就得用多大力度进行投入。
在北京的演出市场,我们经常遇到一个现象:一个籍籍无名的外国演出团体来访,观众看了之后才说:真好!你由此可以想象出这个演出的票房肯定卖的不好。相反,世界知名的演出团体来华肯定会有人去看。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剧团演出,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团,你也可以找到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再加上运营方的宣传,票房很容易就火起来。如何为更多的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国际剧院联盟的责任重大,需要发挥很好的协调沟通和推广作用。如果不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在我们的舞台上可能永远是那些国家的那些团体,更多更好更多样化的演出产品进入不了这个市场。
记者: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成立,对举办各类中外文化艺术节有什么帮助吗?
张宇: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是一个开放的双赢、多赢、共赢的体系,它不仅仅是对各国的剧院和剧团开放,而且对各国的演出中介商开放。比如“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项目,我们从2008年奥运会时起步做到现在从未中断。集团以中演院线为主要渠道,把活动通过各大城市的直营剧院覆盖到十几个城市。“相约北京”也是这样的运作模式。今后其他艺术周、艺术月、艺术节、文化年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联盟是一个开放体系,但全国两千多家剧院,世界上万家剧院,怎么可能都纳入一个框架里,也不可能都由一个院线来管理。其实,我们可以有很多方式合作,比如技术输出、综合专业咨询等等。再比如,将来丝路沿线国家的剧院建设、改造,或者为剧院设计组织内容,我们都可以合作。我们希望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要有足够的张力和弹性。
记者:您认为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对我们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有什么影响?请问集团的发展如何应对文化交流的新形势?
张宇:与20多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初登世界舞台,舞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对舞台而言也是陌生的;而现在,我们的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今天所有的谋划,都要适应这个大背景。我们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的宗旨是“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现在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要提速,要增量,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创新比提速和增量都重要,它带来的不是量变而是质的变化。
大形势、大背景、大任务都在变化。过去,我们对外文化交流是一种流动式的、不定期、不定量的工作模式。比如我们有可能今年去某国交流,明年就不去了;今年搞了某活动,明年就不搞了。现在,套用仓央嘉措那首情诗来描绘我们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你见,或不见,城市就在那里,剧院就在那里,观众就在那里。”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把这些剧院联通起来,紧密地组织起来,我们的初衷就能够实行——共同拥有更大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这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是文化互鉴,而是文明互鉴。世界上能称为古老文明的,至少都有千年历史。今年一月,我们在埃及最古老、最伟大的太阳神庙为习主席、埃及塞西总统和埃及观众举办埃及中国文化年的开幕式演出,演出的名字就叫“两个伟大文明对话”,这就是秉承总书记所讲的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文明互鉴才能文明互通,文明互通才能文明共同复兴、共同繁荣。今天我们谈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一定是伴随伟大开放而进行的,因为伟大的开放和改革,才会带来伟大的创新,而对于文化交流,我认为改革创新最为重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来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中国的哲学,小康之后的目标就是天下大同。这个大同不是秦始皇那种统一六国的大同,而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享和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构想。作为文化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要讲文化自觉,要自觉为战略构想服务,为伟大战略构想助力,我认为这就是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大事记
2013年12月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及旗下中演院线提出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设想
2014年7月 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期间,受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委托,召开西北五省文化厅长专题会议,通告筹备“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相关情况
2014年12月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及旗下中演院线正式倡议发起“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
2015年8月 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合作分委会第15次会议上,提出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框架下“中演-中俄国际演出院线”建设方案
2015年9月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英国主持召开中英文化论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中演院线首席战略官张宇发表演讲,重点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联盟及中演院线相关情况
2015年11月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期间,向与会各国文化部长重点介绍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认为这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最好的文化载体,假以时日将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表演艺术的交流与合作,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沿线各国古老文明的共同复兴与繁荣。布达佩斯艺术宫签署协议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成为联盟筹建以来第一个加入的中东欧国家大剧院
2016年1月 文化部组织召开“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专家论证会
2016年3月 文化部“文外函[2016]161号”正式批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依托旗下中演院线全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中演院线与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5月 “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筹备启动仪式在上海大宁剧院举办
2016年6月 法国国立剧院联盟签署《关于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合作备忘录》
2016年8月 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厦门举办。罗马尼亚瓦西列阿列克山德国家剧院、蒙古国家歌剧舞剧院、乌克兰基辅经典艺术中心、乌克兰敖德萨歌剧舞剧院、俄罗斯圣彼得堡模范卡贝拉音乐厅、白俄罗斯扬卡库巴拉剧院及北京市演出公司、广东省演出公司、广州大剧院、上海大宁剧院、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厦门闽南大戏院、厦门沧江剧院正式签约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