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外文化交流》杂志 发布时间:2016-04-01
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近10年来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建成25个中国文化中心。而主持这些中心工作的主任,则大都由经验丰富的文化外交官担任,或由中国驻外大使馆文化参赞兼任。在他们当中,自然也不乏“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主任们的身影。
在全球乐享“欢乐春节”接近尾声之际,同时也为庆祝即将到来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事业默默耕耘的“当家花旦”们的“心田”,倾听她们与各自主管中心间的动人故事与心声。
把春节庙会搬到开罗 文/陈冬云
又是一年一度全球华人欢度农历春节的时刻了,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欢乐春节大庙会”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这是我们中心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回想自己刚到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不久,恰逢2010年海外华人庆新春活动首次冠以“欢乐春节”统一名称。我与同事们一起于当年2月6日在开罗瑞哈布卫星城,成功筹办首届“欢乐春节”大庙会,将我国农历春节的庙会习俗首次展现在埃及普通百姓面前。当时参加庙会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无比的喜悦与好奇,大家围着在场的中国人询问有关春节的故事。从那时起,一年一度的“欢乐春节”庙会就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走进开罗的知名社区、公园和文化场所,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普通民众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中国的节庆文化,让很多原本不知何为春节的埃及人,甚至可以头头是道地向他人介绍起自己的生肖属相……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开罗这一拥有2000多万居民的超大城市里,中国的春节庙会业已成为当地居民每年都不可错过重要文化活动。
包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符号的“欢乐春节”庙会,实在是埃及民众所热衷的一项户外文化体验。每届庙会之日,公园里都游人如织。人们或全家老小或三五好友结伴而来,“糖画”“糖人”“剪纸”“泥塑”“书法”“茶艺”等各种手工艺摊位前都挤满人群。人们看演出,品小吃,做手工,游戏猜谜争奖品,武术场地打擂台,玩得不亦乐乎。这一天,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汉语“你好”,看到最多的是脸上、身上贴着汉字“春”和“福”、手持春节饰品的男女老少,节日的喜悦随着人群的流动在尼罗河畔弥漫开来……
六年六届的“欢乐春节”庙会培养出一大批追随者,他们中有本土文艺团体的演员,有当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有文化中心的学员志愿者,而更多的则是“欢乐春节”庙会的忠实粉丝:他们每年都会跟着文化中心的“脸书”网页一起进行庙会“倒计时”,自动编写和上传“庙会游玩攻略”,游完庙会后还会在各社交网站上传大量照片和说明,在朋友圈上介绍参会体验,或在网上与文化中心互动,提出各种意见与建议。
伴着庙会,我们在和平与动荡中一路走来,借助 “欢乐春节”这一平台,将包含着“和美”“团圆”等人文情怀的中华文化传播给广大埃及民众。于是就有了“参加中国春节庙会令我激动得彻夜难眠”“中国的春节庙会给身处动荡中的埃及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庙会是最棒的,我下次一定带我的朋友们来玩”等网上留言。此时此刻,一切的艰辛与疲惫都化为了欣慰与自豪。
走进社会 走进人心 文/石永菁
从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筹建、成立开始,我先后作为先遣组成员和副主任、主任在这里工作。这里不仅是推介中国文化的平台,也是让我们展现才能、放飞梦想,并让理想变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从而走进日本社会各界,走进日本人心里的平台。
文化部一直要求文化中心要走出中心大门,走向各地,走进大学、走入美术馆,但如何“走出去”,以什么“走出去”?这一问题始终萦绕我的脑海。而不变的答案是:以文化的力量“走出去”,直抵人们的心田。试举我工作中的两个实例予以说明。
以徽标设计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淘宝网徽标设计师王超鹰先生的一次偶遇,催生了我们之间进行合作的设想:以徽标设计为导入口,将中国当代人的风貌、中国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直至商品、商业信息和技术水平传达给日本社会。以此为导向,我中心初步建立了一个立体的交流平台,具体活动由“中国著名企业徽标设计展”、王超鹰先生的“从徽标设计看中国知名企业成功的秘诀”讲演会、每次30~80人规模的中国企业家访日交流团、中日企业及商品信息交流会组成。
名古屋所在的日本中部地区是丰田公司的大本营,也是日本中小企业聚集的地方。在名古屋中国春节祭举办前夕,我们首次向外地推介这个项目,希望以“第十届名古屋中国春节祭特别纪念展览”的形式出展。为此,我赴名古屋专门拜访做了一辈子日中贸易工作的东海日中贸易中心副会长兼专务理事原田泰浩。他对我推介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甚确定,并委婉地提问:现在日本制造业正向东南亚转移,中国企业来日本能做什么?能给日本带来什么益处?我们将其疑虑及时转告给活动的中国合作方,后者立即对活动方案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将能为日本企业带来商机的领域如IT高科技、电商、金融、房地产、文化产业等作为活动展示的重点。
调整了方案后的展览进行得非常顺利,受到参展、观展企业及相关人士的一致好评。借助该展,日本企业与个人既可从企业的角度了解中国经济与企业文化的整体发展状况,也可从设计的角度管窥中国当代设计水准。展览尚未结束,冈山县立大学设计系美术馆和县内美术馆就来商洽巡展事宜。原田泰浩参加完活动后,也由衷感叹道:非常震撼,没想到中国企业如此重视徽标设计与注册,中国企业成长快,企业家年轻、有热情。日本企业若再不努力,将被超越……
迎春节,听日本人唱地道中国戏:为迎接并庆祝2016年春节,我们中心策划并举办“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并在开幕式上推出本年度亮点活动“日本人唱中国戏”。这台节目的“角儿”包括中国京剧院唯一外籍演员石山雄太,现随旅日京剧演员张春祥、张桂琴学习京剧的樋口理世、张小山(加藤光一郎)、张飞凤 (田崎麻也子)、张乌梅(梅木俊治)、茶谷健太……就连服装等后台工作人员也是学京剧的日本人。他们与中国老师同台演出了《天女散花》《石秀探庄》《扈家庄》《闹天宫》等京昆经典剧目,赢得观众掌声连连,喝彩不断。很多观众都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日本人唱京剧,棒极了,感觉非常震撼!还有不少观众询问演员们下一步的演出计划,准备追随观看。
为了让不懂中文的观众也能深入了解京剧、昆曲艺术并感受其魅力,我们中心还特别印制了图文并茂的节目单,并为演出设配了字幕机。整台演出由日本演员张乌梅担任主持,他边唱边演,同时深入浅出地讲解京剧与昆曲的区别。而张春祥老师则亲自上场指导,让观众体验京剧的一招一式,场上场下笑声不断。
参加此次活动的日本友人,既包括众议院议员、总务大臣政务官(副部长)舆水惠一、国土交通省大臣官防审议官(副部长)馆逸志、参议院议员滨田和幸等政府官员,也包括各友好组织理事长如冈崎温、白西绅一朗,东京华侨总会会长廖雅彦等中日交流友好人士,以及众多“中国粉”“京剧粉”“昆曲粉”,全场座无虚席,甚至一半儿观众是站着观看演出的。
看到自己组织的活动受到日本民众如此欢迎,中心的每位员工都忙并快乐着。我心也备感充实和幸福。
文化是沟通人心的最好桥梁 文/李薇
未赴任之前,人们一谈起蒙古国,我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望不到边际的蔚蓝天空,广阔无垠的草原点缀着如银洁白的蒙古包,纯朴勤劳的牧民追赶着成群的牛羊悠闲地放牧。一想到如此惬意的景象,就迫不及待地希冀前往。
2015年5月,我受命前往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就任主任一职。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顾名思义坐落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该市是蒙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和科技中心,既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中国文化中心位于该市成吉思汗广场东侧中央大厦的七楼,面积近700多平方米,分为前厅、多功能厅、教学与培训区、图书阅览与信息服务区和办公区五个功能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最好的桥梁。通过语言推广、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中国人的了解和理解,使之感觉中国文化可亲、可近,中国人可敬、可交。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
文化推广要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平等交流。自我赴任以来,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已举办2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为了迎接和庆祝2016年新年和农历丙申猴年春节,文化中心更是精心筹备了多项洋溢浓郁“中国风”的节庆活动,如2015年12月31日举办的迎新年“东方之风”音乐会;2016 年1月至2月举办的“欢乐春节”之“你了解的中国”讲演比赛、绘画比赛,“中蒙友谊之歌”音乐会,“大中小学生中文歌唱比赛”,中蒙友好“吉祥春节”文艺演出,等等,深入基层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主张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不仅是我们就国际文化交流提出的主张,同时也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博大的胸怀。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将继续践行“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为中蒙文化交流做更多贡献。
文化中心助力对俄文化外交 文/张中华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2012年12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与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共同揭牌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转眼之间,文化中心就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
三年前,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之际,我受命担任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代表祖国与这个世界上疆域最广阔的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既感到万分荣幸和自豪,又深知其中的分量和责任。在三年时间里,文化中心在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主办或承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300 场,接待访客数量近3万人次,参与主办或承办的各项活动现场参与人数更是达到近20万人次,真正做到了“天天有内容,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创新之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的首要基础应当是相互了解,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相互译介正是深入、长效了解对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中俄两国文学交流源远流长,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索尔仁尼琴等俄罗斯文坛巨匠的作品曾经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然而近二三十年以来中俄文学交流却一度出现了荒漠地带。作为承担推动思想领域国际对话使命的文化中心来说,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这一不容乐观的现状。在文化中心的倡议和持续推动下,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于2013年5月签署了《“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确定未来6年内双方各翻译出版对方50部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或总共翻译不少于100部作品。 2015年6月两国又签署了该合作备忘录修改议定书,将互译作品总数增加至200部。这个数字已经创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年度相互出版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最高纪录。按照计划,今后几年还将有更多的优秀翻译作品呈现给中俄两国人民,数量甚至将超过过去20多年的总和。目前,该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一大批优秀译作接连亮相,在中俄两国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浸润下,曾经文学交流的荒漠如今已然变成绿洲,为两国人民开展思想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实现心灵沟通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滋养。2015年,文化中心又设立了“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进一步推动俄罗斯对中国文学的译介热情,不断推动文学交流事业向前发展。
1928年6月17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今天莫斯科五一乡五一镇花园路18号大楼内召开。这是中共党史上唯一在中国境外召开的代表大会。为了抢救这座见证两国历史友谊的濒危建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修复六大会址建筑达成共识。2013 年,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俄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的补充议定书》,会址修复后将建成中共六大纪念馆,作为文化中心的分部进行管理运营。自此,文化中心又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前方工作组为六大会址修复工程全面展开保驾护航。自 2015年1月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文化中心带领参建单位攻坚克难,争分夺秒加紧推进工程进度。在中俄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工程建设正在高效平稳推进,预计2016年7月1日中共六大纪念馆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届时,文化中心大家庭中将再添一员,共同为巩固发展两国人民友谊,深化中俄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却也有着丰富的意义。“三”在中华文化中是最重要的数字之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学说最流行也最具中国特色的数理哲学演绎。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概括全部,“三”因而具有完善、圆满之义。三周岁的文化中心依然年轻,取得的成绩依然有限,但是因为有了这三年的积淀,我们有理由对它的未来赋予更加完满的期待。
窗口·桥梁·平台 文/蓝素红
2016年春节虽已过去,但泰国的“欢乐春节”活动和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热情,如同这里的天气,火热依旧。听着窗外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望着往来中国文化中心熙攘的人群,蓦然发觉时间已过了整整三年。
三年前,我受命来到泰国担任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面对占地8200多平米、中泰文化融合的宏大建筑,忐忑不安,压力巨大。陌生的环境,全新的挑战,令我和同事们都面临严峻考验。那时的文化中心尚未完工,一边赶工程,一边筹备各项活动,种种困难扑面而来。大家艰苦努力,心血和汗水渗透在文化中心的每一个角落,崭新的事业平台的与这独特的建筑构成了曼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国内外各级领导和同仁们的关心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现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窗口、中泰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及见证新世纪中泰友谊的新平台。
中泰两国文化相近,血缘相亲,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三年来,曼谷中国文化中心除教学培训课程外,还举办演出、展览、文化节、文化周、电影节、比赛、研讨会、讲座、推介会等各类活动累计约370场(次),吸引近百万人(次)参加。不仅泰国王室成员、政府高官频频到访,当地民众也常在此兴致盎然,流连忘返。
2016年春节期间,文化中心继续与泰国各界加强合作,将“欢乐春节”活动深入曼谷及其周边地区的皇家公园、著名大学和购物中心等公众场所,举办活动共17场。其中,2月20日文化中心联合泰国九世王公园基金会、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等机构在曼谷皇家公园——九世王公园共同举办的2016欢乐春节大型杂技演出活动,同时庆祝泰国王后84岁寿辰,引发泰国王室和广大民众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成为中泰人民同欢的嘉年华。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点点滴滴地融入泰国民众的生活中,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孜孜以求,加深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付出的是热血和青春,收获的是中泰友人的掌声和赞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远广播,也实现了我们的理想与追求。
来到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三年,只是我人生的短暂时光。但从第一天始,我便对这里一往情深。它是我工作的新起点,它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和深远影响,它给了我能力的历练和心灵的滋养,它是我与祖国息息相通的精神家园。
我与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的“母子”情 文/赵立
想到“我与悉尼中国文化中心”这个标题,心里即燃起一种冲动,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一份特殊的情感。作为我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第19个文化中心,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既是我国在大洋洲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在母语为英语的发达国家中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同时更是在无双边政府文件情况下、以非营利组织身份在当地注册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以及设立在非首都城市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这几个“第一”,处处显示出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与其他文化中心之间的不同,其中更饱含着其孕育与诞生的诸多不易。
我有幸参与了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从基础调研、注册、选址、装修到揭牌运营的全过程,并成为首任主任。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如同十月怀胎,让我对它满怀浓浓的“母子之情”。回想当初:因为澳大利亚官方无意签署互设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我们选择了“依法注册”的途径建设文化中心,研究当地政策法规,推敲每一处法定细节,耗费了大量心血;因为悉尼2平方公里CBD内寸土寸金而自建无望,我们根据国内指示“以租待买”,为此几乎徒步走遍了城区数十座楼宇,最终选定现用场址;因为要实现“尽快把中心建起来”的目标和“简朴但不失高雅,现代但不乏中国元素”的理念,我们在短短数月内与设计团队不辞劳苦、反复修改完善,顺利完成了从设计到装修全部工作。2014年11月17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澳时任总理艾伯特的共同见证下,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一年多来,我们坚持“高起点打基础,高质量创品牌,高效率扩影响”,成功举办了上百场活动,受到普遍好评,知名度迅速提升,许多澳主流文化艺术机构已相继提出与我中心长期合作的愿望和要求。
时至今日,每当听到前来参观的人们由衷地称赞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大气、现代、功能齐全,所办活动质量上乘、精彩纷呈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总能感到光荣和自豪。
使命成就幸福 文/马红英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自2015年11月对外开放运营三个多月以来,秉承“优质·普及·友好·合作”的宗旨,结合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连续举办了近20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接待了各届观众近两万人次,为狮城的朋友们呈上了文化盛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活力与风采:2016年是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迎来的第一个“欢乐春节”,中心举办了“美丽中国·美丽广西——五彩八桂民族服饰展”“桂花壮韵中华情文艺演出”“中华情·中行夜联谊会”“欢乐春节·新春音乐会”“丝绸绵延·美丽厦门一带一路图片展”“北京东盟文化之旅——魅力北京·缤纷西城图片展”“北京非遗传承项目展演”等系列活动,通过歌舞、杂技、魔术、戏剧、国画创作、服饰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活动等多种民族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献了一场中国风情的视听盛宴,展示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歌舞演出、乐器演奏、杂技魔术表演、戏曲联唱、国画现场创作等艺术形式,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活动规模浩大、亮点纷呈、反响热烈。特别是中心与新加坡鼎艺团联合举办的“欢乐春节·新春音乐会”更突显本土化、品牌化、商业化的特点。当各方宾客感受着壮族山歌、拦路歌的民族迎宾礼仪时,大家的热情更为高涨。品尝着壮乡的风情油茶,体验着铜鼓拓片、蜡染等民族传统技艺,现场氛围喜庆而热烈,节日的气息扑面而来。活动极具亲和力、又接地气、更聚人气。“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得到了新加坡与中国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与评价,新加坡电视八频道 “狮城有约”栏目、958电台、联合早报、联合晚报等主流媒体,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以及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精彩报道。活动的文字、照片、视频成了朋友圈的热点,不断的分享、满满的点赞和热情洋溢的评语充盈着春节的每一天,陪伴着参加和关注活动的每个人。多彩文化活动的举办,传递着民族间血脉相融、文化相亲而生发的力量,凝聚成海内外朋友们对中国文化的心理认同与深厚友好的情怀,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使命与责任:从受任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的第一天,我就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我常常在想,如何在一个以华族为主体的国家里,让中华文化大放光彩,让文化中心的活动有特色、有权威,有水平、有影响,真正成为介绍中国、展示中国的窗口,成为体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成为增进友谊和沟通民心的桥梁,成为新加坡民众喜欢和点赞的地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一个个活动的举行,这一切己然在不断地推动、发展与形成,社会主流、媒体、学生、社区、社团、邻里及各族裔朋友们纷纷走进文化中心并对文化中心的努力与付出表示肯定与欣赏……我的内心也油然升起一股民族自豪感,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身为一名驻外人员,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奋勇当先的干劲争创工作佳绩,推动中新文化交流事业蓬勃发展。
荣誉与幸福:我从省区到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工作,深感幸福、倍觉自豪。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不仅是中国在海外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文化中心之一,更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共同奠基、揭牌的文化中心。荣耀虽伴随着压力,却更让我产生出无限的信心与动力。当我走进新加坡奎因街217号,都会仰视着 “中国文化中心”这六个镶嵌着使命、责任、荣誉的大字,幸福而自豪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我爱中国文化中心,我爱中国。愿我的祖国昌盛腾飞!
幸运的“巧遇” 文/张敏
作为外交官,到国外工作是常态。从菲律宾、澳大利亚再到法国、丹麦,经历的许多事转眼便成了过往云烟,但也总有一些事让你偶然遇见后,就注定会在你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年前,我来到中国驻丹麦使馆工作,在童话王国里的日子过得平淡而惬意。筹建中国文化中心的事,在我到丹麦之前就启动了,这得益于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大战略和对外文化工作的总体布局。我有幸参与了选址、中丹互设文化中心协议的谈判和签署、策划和主持揭牌活动、中心初期运营以及筹建内部改造工程等工作,就像经历一个小生命从孕育到出生,其中艰辛自不待言,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能有机会参与中心从筹建到初创的全过程可算是我外交生涯中的一种“巧遇”吧,我也在2014年6月幸运地成为了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的首任主任。
位于市中心著名的安徒生大街36号的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大楼出身不凡,其前身是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建于1906年,由丹麦著名设计师和皇家建筑师马丁·博克(Martin Borch,1852~1937)设计,质量上乘,内饰典雅。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揭牌前视察文化中心大楼时有感而发,指出我们在海外又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中心。它紧邻新嘉士伯博物馆、蒂沃利游乐园和哥本哈根市政厅,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文化气息浓郁。中心的地址与丹麦引以为傲的著名作家的安徒生名字相关联,可说又是一个有意义的巧合。
说起巧合,还不止于此。2015年中心承办的首个部省合作项目即与我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合作,举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丹麦·内蒙古文化周”,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能为宣传家乡做点事,对我来说也是幸事一件。相信随着内部改造工程的完工,中心将进入全面运营的新阶段,我和我的同事们也会向丹麦民众推介更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成果。
(文章按中心成立时间排序,图片由各相关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首届“中国影像节”全球展映活动揭幕 多部纪录片将落地新西兰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品项目展播
探秘5000年前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
中国——摩洛哥旅游论坛
中心简介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支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