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一直以风格鲜明、演奏精湛著称,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涌现张子谦、陆春龄、孙裕德、顾冠仁、闵惠芬、俞逊发、龚一等一批声誉卓著、对民族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
七秩风华,薪火相承。长期以来,上海民族乐团不断推动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今的乐团已成为一支拥有拉弦、弹拨、吹管及打击乐四个声部全编制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演出季,积累了一批当代经典作品和品牌项目。乐团还推出许多公益性演出,为普及中国民族音乐不断做出努力。目前,乐团演奏家们的足迹已遍及全国和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圈粉无数,被誉为“最优美的中国乐团”。
近年来,乐团以“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为主旨,不断追求传统民乐的当代价值,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担当融入民族音乐创作中,打造了《海上生民乐》《紫禁城》《共同家园》《外滩故事》《栀子花开了》《英雄》《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等风格、主题各异的海派民乐原创品牌。
本期,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带您走进“最优美的中国乐团”,共同欣赏精彩选段。
《紫禁城》
《周礼》有言:“匠人营国。”一石一木,一纸一画间,便有了紫禁城的家国。
《紫禁城》四首幕间曲传递的意向不谋而合,二胡展现春的勃发,笛子展现夏的盛放,古琴展现秋的沉淀,箫展现冬的蛰伏,四季轮转,从另一角度诠释紫禁城的生命张力。
《紫禁城》 冬
《紫禁城》 卉木拾音
《海上生民乐》
民乐艺术在上海,是具有强烈历史感的厚重话题。
“海上生民乐”可谓背靠传统,面向当代,一方面着眼于海派国乐优秀传统的深度再解读;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地方性传统,吸纳更为广泛的民乐作品,并力邀杰出指挥家进行个性化的打磨,凸显演乐团表演艺术上的强大优势。正如上海这座城市一般,“海上生民乐”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打造一个力图不断超越地方性的当代民乐舞台艺术品牌,探索海派民乐艺术在当代更富历史感与时代性的表述方式。
《海上生民乐》 墨戏
《海上生民乐》 冬虫夏草
《共同家园》
“我们的创作不是简单地把各民族现成的音乐进行拼盘,而是通过重新创作编配,让中国传统民乐与世界各国民族乐器深入融合、交流、碰撞。” 这是《共同家园》的创作理念。
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为《共同家园》音乐现场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乐团首次尝试突破传统的“民乐”定义,创新性地将中国民乐置于“世界音乐”(world music)语境之中。
竹笛、二胡、琵琶等观众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与来自五大洲的世界民族乐器碰撞出全然不同的音乐体验。
《共同家园》 踏浪
《共同家园》 水行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
上海拥有文雅的人文风貌,内蕴灵秀又精致寻味,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思维里,自然地融合了当代的时韵,处处充满着动力与生机。
该曲通过中德艺术家的联袂合作,聚焦外滩地区的文化风情和独特魅力,以国际化眼光看待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超然活力,用民族的音乐奏出魔都发展的当代乐章;不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交流的新维度,更是上海民族乐团献给上海市政府“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一份诚意厚礼。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
《栀子花开了》多媒体音乐作品
喜欢民族音乐的青年朋友可能对《栀子花开了》并不陌生。这台创作首演于2017年的原创多媒体音乐作品,一经推出便以“青春”的主打概念吸引了一波好评。
演出将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多领域跨界融合,12位充满朝气的新生代民乐偶像,实力展现民族音乐的青春气息和时尚质感,通过“邂逅-相恋-离别-花开”四个篇章,演绎一段属于青春的动人故事。
《栀子花开了》 多媒体音乐现场
《英雄》民族交响史诗
神话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盘古开天、仓颉造字、大禹治水、后羿射日……这些耳熟能详神话的故事,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而一大批英雄式的神话人物更成为我们文化血脉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原创民族交响史诗《英雄》,以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多元性、当代性,展现中国神话的瑰丽多姿,致敬亘古不灭的英雄精神,也致敬当代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
《英雄》 民族交响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