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涛 席妍子 来源: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01
10月24日,“狮城看中国40年巨变”系列讲座开幕式暨第一场讲座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通商中国、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共同举办。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新加坡教育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次长、西南区市长刘燕玲,通商中国主席、东海岸集选区国会议员李奕贤,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公使衔参赞钟曼英,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邱智坤,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执行总裁伍逸松,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执行理事会理事、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副执行长、通商中国董事陈康威,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阙小华,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会长孟凡秋,通商中国署理总裁梁嘉欣,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郑林兴,中国银行重庆分行行长段忠辉,以及中资企业、新加坡企业、本地会馆、社团机构、商界学界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讲座。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马红英主持活动。
洪小勇在致辞中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和巨变并表示,中国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是中国特色的大国中兴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世界融合、共同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洪小勇致辞
洪小勇指出,40年来,中新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中新两国始终基于合作发展的共同理念,对接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不断为双方合作注入动力,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洪小勇强调,中国将推动对外开放格局迈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坚持与世界交融发展。中国愿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各国携手同行,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刘燕玲在致辞中表示,这40年来新加坡和中国各自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两国商界、文化界和民间的联系从未间断。政府领导人之间也通过多个平台,例如七个省级与直辖市的经贸理事会,以及副总理级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等,不断加深交流与合作,让新中两国之间的关系历久弥新。放眼未来,尽管国际局势变幻莫测,新中两国始终保持着紧密稳固的联系。在传统合作领域的基础上,两国间正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等创新领域协同发展。尽管改革开放的道路崎岖不平,未来也会有一定的挑战,只要两国保持开放、合作、共荣的理念,一定能够共同创造更繁荣的未来。
刘燕玲致辞
讲座环节中,李奕贤、郑林兴、段忠辉作为演讲嘉宾围绕中新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发表了主题演讲,畅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巨变,针对共谋中新共同繁荣发展的路径,分享了专业观点和独到见解。
李奕贤在演讲中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经历的四个阶段,回顾了他切身参与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等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的筹备与实施工作。他认为当前中国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新中不断建立了更多双边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在提到新加坡与中国的合作思路问题,他表示新加坡一直在思考如何与正在腾飞的中国合作与沟通,一起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促使新加坡更有效地与中国接轨,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取得中新双赢共荣的发展,通商中国应运而生。
郑林兴回顾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从立项到今天以来的发展大事件,介绍了十年以来天津生态城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昔日的生态城,是一片荒芜的盐田,水体污染情况严重,荒无人烟,不具商业价值。然而,通过使用正确的材料、成功的设计、稳扎稳打的建设,如今的生态城俨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的生态城,已然成为10万多位居民以及7000多家企业的家。郑林兴表示,中新双方都会继续努力,推进生态城的下阶段开发目标:打造一个绿色宜居智慧城市主中心。
段忠辉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重庆新的战略定位下的重要内容,项目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促进了中新两国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的深度互信合作。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和服务作用,为广大新加坡企业与重庆之间的广泛合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支持,做好中新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随后,邱智坤代表全体主办方向三位演讲嘉宾赠送纪念品。
“狮城看中国40年巨变”后续讲座将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新文化交流”为主题,围绕经济、文化、合作、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分享。
新华社、新华网、国际在线、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官方网站、脸书、新加坡联合早报等主流媒体分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嘉宾合影
首届“中国影像节”全球展映活动揭幕 多部纪录片将落地新西兰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品项目展播
探秘5000年前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
中国——摩洛哥旅游论坛
中心简介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支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