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华 来源: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发布时间:2016-09-29
时钟调回到1874年,镜头对准南太平洋岛国奥塔哥地区的毛利族部落,既有汤显祖的戏剧灵感,又有莎士比亚的对白风格……这是怎样一部凄美又奇幻的爱情故事?
“Te Kaha:You must stay with us, marrying among the tribe. Look within the compound for your freedom.
Tiriata:Why drink local water? The leaf stays but the flower disappears.”
(父亲特卡哈:你必须在这里结婚,在部落里寻找你的自由。
女儿提丽娅塔:为什么一定要喝当地的水?树叶留着,但是花朵没有了。)
……
9月23日晚,一群毕业或就读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戏剧系的演员和学生,在惠灵顿派拉蒙影院的舞台上,表演了新西兰著名诗人、坎特伯雷大学“厄休拉·贝瑟尔”研究员戴维·霍华德创作的“新西兰版《牡丹亭》”——诗剧《米珈亭》的经典段落:这是一部受中国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启发、展现19世纪末新西兰南岛一名中国矿工与毛利族女子爱情故事的新西兰原创诗剧。
亲临现场的戴维·霍华德介绍说,剧中的中国矿工阿星对应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毛利族女子提丽娅塔对应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提丽娅塔父亲则对应了《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父亲——南安太守杜宝。据悉,知名华人作曲家高平一直计划将此诗剧改编成小型歌剧搬上舞台。
戴维·霍华德作演讲并解释创作背景
在舞台布景中央,一轮皎洁的圆月高高悬挂。新西兰欧裔、毛利族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戏剧演员们,扮演起中国矿工、毛利姑娘、月宫嫦娥等角色,以专业的舞台动作和生动的肢体语言,配以长短相和的诗剧韵律和优美婉转的毛利歌声,将这个“新西兰版《牡丹亭》”演绎出异域风情,博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当地观众认真观看诗剧表演
通过精彩的舞台表演,百余名观众也从中了解到《米珈亭》的故事梗概:1874年的一个月圆之夜,月宫嫦娥将目光投向南半球岛国的奥塔哥地区图阿佩卡县,华人矿工阿星与其伙伴们在此地淘金谋生。期间,阿星与毛利族女孩提丽娅塔相恋,但其父对华人和欧洲移民怀有固执的偏见,断然不同意并要求女儿与本部落另一名男子成婚。不久,提丽娅塔郁郁而终,遂入黄泉。勇敢的阿星与两位生死至交一同奔赴黄泉寻找提丽娅塔。就在图阿佩卡河边,阿星向中国月亮女神嫦娥和月宫中砍伐桂树的吴刚求助。在神奇的指引下,阿星向毛利族主宰黑暗与死亡的女神海恩努伊特波深情唱出毛利歌曲,女神为之所动,遂将提丽娅塔从阴界送回了人间。重返部落的提丽娅塔与其父展开争论,以阿星救其性命为由要求家人应允婚事。最终在一个月圆之夜,阿星与提丽娅塔久别重逢……
新西兰版《牡丹亭》引入中国嫦娥这一神话人物
“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讲述了一个‘生生死死随人愿’的传奇爱情故事,没想到在新西兰这个毛利人的家乡,也有一个受此启发的动人故事。爱情超越了生死,冲破了礼教,顺遂了人愿。可以说,《牡丹亭》的历史意义正是在那个拥有诸多礼教束缚的年代,赋予爱情以最高的礼赞,因此被视作中国独具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的一座高峰。”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对观众们说,从《牡丹亭》到《米珈亭》,以情动人的故事又一次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民族、跨越了经纬度,正如莎士比亚传世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主人公为情而死的凄美故事打动了一代代人。不难理解,唯情至上、用情至真的创作理念,是这两位文学巨匠的共通之处。
新西兰版《牡丹亭》同样讲述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的主题
“创作《米珈亭》的时候,我从中国汤显祖那里得到了指引和方向。汤显祖拥有同时代非同一般的‘时间觉悟’,用诗作挣脱了思想和时代的束缚,其思想同时受到中国道教、佛教等思想流派的影响,具有非比寻常的信仰和勇气,甚至跨越时空来教导我们怎么去爱,模仿汤显祖的创作思路,并借鉴神话、歌曲、词牌等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既强化了诗剧创作能力,丰富了语言表现形式,也提升了文学情怀和思想跨界的自由度。”在戴维·霍华德看来,通过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诗人和戏剧家的活动,虽然反衬出新西兰作为一个地理面积小、建国时间短的国家,文学创作的丰富程度无法与中国相媲美,但在产业化的西方社会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并且通过诗词这种语言交流方式,能够“看到”每一位作者自身的灵魂与感悟。
新西兰版《牡丹亭》采纳了中国神话、歌曲等传统文学创作元素(摄影:孟韬、 张健勇)
首届“中国影像节”全球展映活动揭幕 多部纪录片将落地新西兰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品项目展播
探秘5000年前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
中国——摩洛哥旅游论坛
中心简介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支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