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旅游文化周期间,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携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特别推出“千工百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带以色列朋友体验四川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四川地区的非遗风景和故事。
四川手工工艺制作源远流长。银花丝、漆器、蜀绣和竹编,成就了四川手工艺最顶尖的特色呈现。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川瓷,鬼斧神工的四川根雕,无一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银花丝玲珑剔透熠熠生辉,轻薄而繁复。漆器自成一派温和静穆,古拙而素雅。栩栩如生的蜀绣,精巧多变的竹编。一抔泥土在能工巧匠的手下通过捏塑、刻花、镂空等手法雕琢成了线条优美的瓷器。竹丝在匠人手中飞舞,被编织成了家具、器物、饰品、甚至字画。矿物质、火焰、泥土和植物,加上人杰地灵的环境,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工艺美学,这是来自本能的创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千工百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充分展示了传统手工艺之美,它已彻底融入在四川民族、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成为四川人引以为傲的珍宝。
银花丝
银花丝技艺迄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由白银拉为发丝银丝,无胎成型,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进行填充和编织,再加上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整个过程全部手工完成,在光影明暗的交替下,以丝成片,丝与片结合,虚实相间,加上匠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洋溢的热情。银子在他们的手中开出了花,以玲珑剔透的首饰和工艺品的形态华美地绽放。
漆器
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漆器
四川漆艺源于商周,兴盛于唐,绵延于宋、明、清而不断发展,历史悠久。四川漆艺又称“卤漆”,以温润古朴、光彩内敛、画面绚烂而驰名中外,是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古蜀国特色的艺术珍品。
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漆器工艺就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唐代时,成都漆艺达到了无法超越的成就。被誉为“雕镌知器,百伎千工”。其原料配方复杂,雕嵌填彩,雕锡丝光,镶嵌描绘极富地域特色的独特技艺,以及“平绘描线,拉刀针刻,堆漆工艺”等稀有技法而自成流派,嵌螺钿、嵌珠宝、嵌蛋壳……造型古朴又大方雅致,在漆器工艺中独树一帜,风格独具。2006年5月20日,成都漆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尹利萍作品——银片梅竹三格食品盒
漆器非遗传承人——宋西平
蜀绣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在汉代时,就已誉满天下,川西古蜀地是中国最发达的丝绸制造地之一,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蜀绣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依据。“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蜀绣的精妙可见一斑。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绣刺技法很独特,一百多种针法和绣艺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一捧素绸,一点寒针,女孩子们灵巧的双手飞梭,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秀丽山川、神话传说、熊猫竹林、蜀地风情便跃然而上,成了光洁透亮的绣品,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蜀绣大师杨德全刺绣
竹编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和盆地丘陵地形孕育出了叠翠葱绿的竹林竹海。古往今来,竹子是许多传统技艺的原材料。竹编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行丝走蔑,经纬交错。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有:青神竹编、渠县刘氏竹编、瓷胎竹编、道明竹编、斑竹竹编等等,这些竹编精编细作,造型生动,色彩典雅,具有着四川传统民间记忆的美术传承。
道明主编中国结
渠县刘氏竹编传承人刘嘉峰早期作品蛇颈瓶
荥经砂器
雅安荥经手工砂锅——金平
四川雅安荥经县地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荥经砂器造型古朴大方,釉色独特,采用本地特有的古城粘土晾干碾细后烧制而成。古朴美丽,技艺精湛。不但在四川及西南地区民间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展览中也获得好评。
千丝万缕,千工百艺,承载着许多故事,牵系着深沉的情感。选取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传承之色与景、美与灵、生命与活力。传承、记忆、创新,表达出属于蜀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