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4月中旬开展“云游中国”系列活动以来,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指导下,配合中国驻欧盟使团开展线上活动,平均每天在网站和社交平台上线一项活动。后疫情时期,防疫将常态化,云端交流也将不断得以创新。在“云·游中国”活动品牌下,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了“云”分享、“云”课堂、“云”抗疫、“云”互动等栏目,与欧洲民众分享中国经典文化艺术、人文、旅游、美食等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容,共享“诗和远方”,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丽中国形象走进比利时、走进欧洲,走向世界。
当人们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最先吸引眼球的必是那特别的封面。8月3日,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来一点书香”系列之“上海少儿图书馆儿童绘本封面展”上线新媒体平台。展出的儿童绘本封面—上海少儿图书馆“小书虫电台”“这就是作家”等阅读推广项目中精选出的优秀绘本封面,有着巧妙新颖的封面构图,把握了少年儿童认知特点,极富童真意趣和艺术渲染力,使人过目难忘。8月5日,《大隐书局:都市里的那盏灯一如吾心安处—来一点书香系列3》上线,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获得众多点赞。网民们徜徉书海,亲近书香,让这个特别的夏天不寂寞!
自4月中旬开展“云游中国”系列活动以来,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平均每天在网站和社交平台上线一项活动,与比利时和欧洲民众分享中国文化艺术、推介美丽中国。围绕比利时和欧洲民众对中国文化艺术、对中国旅游和美食的喜好等,文化中心拓宽思路,精选上线活动内容,在“云游中国”活动品牌下开设了“云”分享、“云”课堂、“云”抗疫、“云”互动、“云”共赏、“云”探究、“云”品味等栏目,分享有关中华经典文化艺术、美丽中国自然风光的视频图片;介绍传播中国非遗制作工艺过程,讲述中国匠人精神;创新网课学汉语模式,不定期利用网课等形式交流线上活动收获,提升线上活动质量层次;开设中华美食文化“云”课堂,展示舌尖上的美食制作过程等。文化中心希冀通过这些经典项目和高品质的分享交流,令欧洲民众只需轻击键盘,便能在“云”端欣赏、品味中华优秀文化和美丽中国河山。
打好江南文化牌
遴选中华文化之精粹,江南文化在“欧洲首都”绽放
又是一年“鸢尾”香。今年,栀子花遇见了鸢尾花。5月,上海民族乐团《栀子花开了》上线文化中心新媒体平台,受到欧洲“民乐粉”喜爱。上海民族乐团利用多种媒介,将音乐、绘画、多媒体跨界融合,由充满朝气的新生代民乐偶像演绎,实力展现民乐的青春气息和时尚质感。邂逅、相恋、离别、花开……充满青春气息的经典海派民乐,讲述了一段属于年轻生命的唯美爱情故事。该曲中,海派民乐的每个音符都值得回味,中国民乐的写意之美被演绎至极致,项目一上线就受到众多网友拥趸。
疫情挡不住中欧人文交流的热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疫情期间,诗意江南最是陪伴。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化中心巧妙构思,找寻与“漫画之国”比利时共鸣的资源,联袂上海木偶剧团推出海派木偶剧《蛤蟆与鹅》《东郭先生与狼》《红绸舞》《进城》和《狮子舞》等系列珍贵视频。
上海木偶剧团以杖头木偶见长,同时兼顾皮影、布袋木偶、偶形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剧目形式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以及与时俱进的舞台艺术呈现,令海派木偶戏独树一帜。用海派木偶艺术陪伴比利时和欧洲少年儿童抗疫,成为文化中心线上一道特别风景,倍受小朋友喜爱。
与此同时,上海杂技团打造的高空杂技“飞鸟与鱼—双人吊子”、上海评弹团制作的《9分钟看懂什么是评弹》和《老外也来玩评弹》短视频、“不一样的海派大师程十发作品展”、经典越剧《流光溢彩》《红楼梦》《梁祝》等项目的上线,均令欧洲民众感受到江南文化独特的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6月12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一天,文化中心在新媒体平台上线了“弦”上非遗—上海评弹团建业里直播夜场秀专场活动。建业里位于上海岳阳路建国西路西北转角处,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改造后清水红砖、半圆拱券门洞,依然是阿拉小辰光记忆中的模样。当晚,当评弹回响在马头风火墙内,建业里迎来“弦”上非遗评弹专场,百年来上海人听评弹的夜生活被原汁原味地还原。
后疫情时期,文化中心利用各种线上平台,让江南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中欧人文交流。江南文化如春风扑面,集聚文化中心粉丝,提升中华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扩大了中国文化影响力。
讲述中国匠人精神
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引发东西方思考
自古琴者觅良琴,当今琴家待佳音。文化中心于5月推出的纪录片《指尖上的中国:凤栖梧桐》,是中国首个拍摄古法制作八宝灰古琴全过程的纪录片,用镜头呈现了别样的匠艺与慧心,通过“器以载道”的方式,探索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揭秘传统手工艺背后的秘密和神奇制作方式。古琴艺术一路走来历尽人间沧桑,如今它依然在繁华的都市中,在聒噪的心灵上流淌着自始而终的清微淡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我们去笃信追随。该纪录片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匠人精神有了更多思考,隽永悠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6月6日,伴着一曲《独上西楼》,纪录片《指尖上的中国:银光盈月》在文化中心微信公号款款讲述银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故事。凭栏啜茶,伴银阅经。揾一把银壶,品一抹香茶,寻觅内心的宁静,中国工匠精神尽在其中。
2019年7月,文化中心曾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联袂打造了“‘绣’里乾坤·中国绒绣展”,呈现当代绒绣大师的精心之作。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文化中心特别推出了“‘云’赏析”栏目,在《针尖上的“油画”—绒绣制作工艺解析》一文中,上线了绒绣制作过程的视频,解析打格、上绷、配色、染线、放稿、勾图、翻样等工艺流程。绒绣这一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刺绣艺术和西洋工艺美术相融合的产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后,7月14日,“‘面’中艺术—海派面塑制作工艺全解析”上线。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面塑是一项传承悠久,最受民众喜欢的技艺。“海派面塑”是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视频展示了面塑小熊制作过程,这个初级教程用最简单的工具体验非遗传承,讲述中国匠人精神,令观众得以跟着教程享受中国非遗艺术,领略非遗艺术的缤纷绚丽。两个视频一上线,受到网友点赞、喜爱。
与此同时,为了传承中国敦煌文化,文化中心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推出“‘敦煌诗意’艺术作品展”,令欧洲民众得以线上欣赏敦煌画作,体味敦煌艺术之美,在艺术作品中游历敦煌,游历中国。网友在这些惊艳了时光的作品中,体味敦煌的万千气象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乐在其中。
非遗的匠心和精神守护着城市的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仅是一项项技艺,更是贴近人们的文化理念,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此次文化中心“云”端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游历在中国非遗的珍贵世界里,引发世人对中国“匠人精神”古今传承、东西融汇的思考。
中华美食天下传
全方位展示中华美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受追捧
疫情当前,美景宜人悦心,美食满足味蕾。对于吃货来说,美食的诱惑有时远远大于美景。一味之间,温暖即现。总有一份遇见,唯美了整个舌尖,在中国遇见美食,遇见温暖。
5月下旬,文化中心“云游中国”系列从“北京烤鸭”开启中华美食文化之旅。视频《北京烤鸭》上线后受到网友的追捧。7月15日,文化中心的线上中华美食文化之旅又“来到”上海。当日,“行走的上海美食”微视频一上线就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视频的主角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美食。在这里,随处都是美食,有名炉烤鸭、稳得福烤鸭,还有随处可见的百年小吃上海生煎、春卷和“南翔小笼”,也有法式大餐、鞑靼牛肉……这些美食一入口,味蕾就被全部打开,好吃到无以言说。舌尖上的上海是值得我们一去再去的地方。比利时的朋友和欧盟外交官们聊起上海的美食,眼里总是放着光。
除了中国大都市的美食外,文化中心也将视角投向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美食”。文化中心自6月以来推出“云游中国”之“一个县的全域旅游”系列,率先亮相了堪称“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板”的浙江丽水松阳县。文化中心牵手松阳县政府讲述了这个县的全域旅游,从自然、美食、旅游、人文等全方位展现它的美、它的好、它的自然。中华美食篇“舌尖上的松阳”,更是呈现了千百年来松阳人民留下的松阳味道,包括承载着岁月研磨的“松阳十大碗”等。
此后,“一个县的全域旅游”系列带民众“一起寻味缙云”,探索浙江丽水缙云县的生活机理。缙云烧饼不仅色香味俱佳,更呈现了缙云传统饮食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刚出炉的烧饼冒着火气,半焦的金黄色饼面附着糖油还闪着光亮,饼未入口,先觉色泽养眼,喷香扑鼻。尝上一口,表皮松脆、内质软糯,特别是麦香、肉香、葱香经高温烤后熔成一气,再混合糖油淡淡的甜,咸淡适宜,油而不腻,实为缙云民间一大特色,有“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之称。烧饼制作技艺在缙云已有600余年历史,不仅被列入“省级非遗”,还征服了全球吃货的胃。《想与缙云有个约会》上线后,微信阅读量创新高。
除此,中华传统糕点、竹筒饭、妈妈的小咸菜等微视频上线后都获得高点赞率和播放量。“云”端上的舌尖中国已经“驻在”比利时和欧洲民众心头。
线上活动缤纷绚丽
以“艺”抗疫,网课上的“云·游
中国”亦精彩
疫情当前,身难至却可以“云”游,可以心至,“云游中国”一样受用。7月9日至11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成功举办;7月25日,久违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启幕,广受关注……上海的热情与活力在“云”端绽放。7月3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全新形象片在文化中心脸书和优兔上线,60秒动感精彩画面一上线就获得高播放量。
与此同时,网课上的“云”游上海同样精彩。文化中心汉语班连续几次交流线上活动收获,以积极态度主动抗疫,学员们在交流中学汉语,了解中国,走近中国。网课上,比利时学员穆纳本布阿扎(Muna Ben Bouazza)表示,视频《上海欢迎您》用一分钟捕捉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从艺术、体育活动到壮观的城市景观,都令人震惊。上海以其多样、美味的食物而闻名,作为美食爱好者,希望有一天能去上海品尝,期待着去探索这座城市和中国的奥妙!
文化中心少儿汉语班也实行网课模式。网课上,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木偶剧引起了小朋友浓厚兴趣。《蛤蟆与鹅》中,可人的鹅爸爸鹅妈妈、憨态可掬的鹅宝宝、调皮捣蛋偷了鹅蛋的蛤蟆引起了小朋友的共鸣。提线木偶的神奇灵动,海派木偶的炫酷……小朋友们饶有兴致地交流学习,在看剧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汉语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被极大激发。木偶剧后,两位小朋友还展示了创作的相关小作品。作品《四只鹅蛋》从色彩到构思,富有想象力;《蛤蟆、鹅和蛋》用简洁的几笔,把木偶剧所要表达的意思勾勒得极为传神。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在抗疫这段特殊时期,文化中心以艺术的力量鼓舞人们,用音乐向世界发出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强音。6月16日,文化中心上线了15名音乐剧演员深情演唱的《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该作品是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召集了15位音乐剧演员进行的重新演绎,诠释了疫情面前全世界人民共同抗疫,一起战胜疫情的美好愿望。曾在音乐剧《狮子王》中饰演“娜娜”的李炜铃指出:“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孩子,这首歌符合当下社会图景。”著名音乐剧演员厄尔卡彭特看后感慨:“尽管我们有着许多文化差异,但音乐却将我们连接在了一起。”
摄影视频、美术民俗,梅兰竹菊、四季节庆,书香木偶、湖光山色……自4月以来,围绕“美丽中国”主题,文化中心不断呈现各类中国文化艺术项目,给欧洲朋友带去艺术享受。
正所谓疫情隔不断中欧民相亲。后疫情时期,文化中心主动创新项目活动内容,精选清新、精致的经典项目,进行高品质分享交流,共享东西方文明成果,找寻属于每个人的“诗和远方”。
未来,在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和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指导下,在中国驻欧盟使团的支持下,文化中心将在“云”分享、“云”课堂、“云”抗疫、“云”互动、“云”共赏、“云”探究等活动上持续发力,与欧洲民众分享更多中国经典文化艺术、人文、旅游、美食等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丽中国形象走进比利时、走进欧洲,走向世界。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特别推出了“‘云’赏析”栏目,介绍绒绣艺术。图为上海工艺美术馆的绒绣作品《浦东新貌》。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利用新媒体平台上线“一起寻味缙云”。
8月,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线上推出“中国非遗文化中的嘉定竹刻艺术展”,图为清早期竹雕松鹤延年杯。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推出“‘敦煌诗意’艺术作品展”,图为《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一样的海派大师程十发作品展”上线,图为《瓶花》。
文化中心自6月以来推出“云·游中国”之“一个县的全域旅游”系列,率先亮相了堪称“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板”的浙江丽水松阳县。图为松阳美食之溪鱼火锅。
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召集15名音乐剧演员深情演唱《四海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