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利用“文化和旅游因子”,以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为主要抓手,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打好文化和旅游扶贫“组合拳”,激发内生动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近年来,作为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为主要抓手,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创建了融入当代审美的非遗品牌,搭建了扶贫产品通往市场的平台,形成了新的就业创收增长极,在带动贫困地区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了较好实效。截止2020年上半年,全省51个已摘帽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2家,参与人群12.9万人,带动建档立卡户7.2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助力6.8万人脱贫。
强化政策引导,
找准扶贫发力点
一是对标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印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通知,为非遗扶贫提供政策保障。传统工艺涉及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具有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创收的独特优势。继国家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湖南省相应出台《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政策支撑。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密集出台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两份文件,湖南省花垣县被确定为全国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之一。2020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扶贫办印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推动全省扶持设立15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使得大批贫困户参与就业、促进增收。
二是率先成立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为非遗扶贫提供平台服务。2016年3月,在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继新疆哈密之后,湘西成立了全国第二家传统工艺工作站。四年来,工作站将建站重心放在“非遗+扶贫”上,提出并实施了“让妈妈回家”计划,共挂牌6个“让妈妈回家”基地,2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企业,举办技能培训100余期,培训绣娘8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4000个,直接带动相关人员年增收5000元以上,使得过去的空壳村重新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景象。现驻站单位北京首创集团还组织传承人与设计师对话帮扶活动,并在北京咏园设立湘西非遗产品展示区,成为湖南非遗常设首都的重要窗口。
石栏镇七秀坊“让妈妈回家培训
参加古丈“农家女”培训的年轻妈妈
三是举办湖南非遗购物节暨网红直播带货大赛活动,为非遗扶贫开辟新的路径。今年5月19日~6月13日,为助力精准扶贫、复工复产,联合全国电商平台举办“湖南非遗购物节暨网红直播带货大赛”,分别依托淘宝、拼多多、京东开设“湖南非遗馆”3家,为全省152家扶贫就业工坊、139个非遗项目、259名传承人提供产品展示展销专业服务,总计上线非遗店铺624家,其中15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73家非遗老字号全部上线,参与项目保护单位294家、非遗项目348个、传承人607人,上线非遗产品5380种,实现已摘帽贫困县100%全覆盖,带动非遗产品销售成交额超6000万元,直接推动湖南非遗全面进军电商领域。
创建优质品牌,
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依托项目做强民族品牌。湘西工作站以苗绣、苗族服饰两个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项目为基础,串起“公司+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完整链条。湘西工作站联合七绣坊、金毕果、山谷居民等多家企业,推出一系列注入湘西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让更多的当地人受益。仅“七绣坊”联系帮扶的个体户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解决了16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余元,其产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扶贫工坊
二是扩大影响,打造地域品牌。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注册了“绣色十八洞”苗绣品牌,产品作为中车集团的涉外礼品连续签订了5年50万元的订单。桃源县明辉公司专注桃源刺绣,拥有6处传习基地,开发3类60多个产品,年产27,000多件(套)、产值近千万元,远销日韩、澳洲、欧美及港澳台地区,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1200多人次,带动100多名贫困户脱贫。
三是进军景区,打响文创品牌。怀化通道与广州、深圳文创企业合作,以侗族文化元素为基础创立“萨岁文化”品牌,开发产品20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在多个景区开设非遗文创产品店,年销售5000余万,带动当地侗锦织造、芦笙制作技艺、银饰锻造技艺等非遗传承人群脱贫致富。
强化创新能力,
培养扶贫带头人
一是实施研培计划提升传承能力。2015年以来,湖南省5所院校参与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累计办班50余期,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超过150名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大部分学员成为传承骨干。
二是对接设计团队提升创意能力。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怀化学院等10余所高校师生,通过与当地企业、传承人对接,帮助其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打通了横在传承人之间的“创意”和“市场”两大瓶颈。通道侗锦织造国家级传承人粟田梅工作室织造的披肩、床上用品、壁挂等远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2016年,“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在通道枫香村建成,累计培训“织女”3000多名,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余元增至2016年的3500元,529名贫困户成功脱贫摘帽,近年来全村侗锦年产值达到500万元。
三是参与交流活动提升推广能力。组织扶贫项目参加跨地、跨省、跨国交流,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提升推广销售能力。2018年,“七绣坊”通过参与国际交流认识了爱马仕的华裔设计师,与其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拿到了60万的高级定制订单。2019年7月,湖南省选送6家工坊参加济南百花洲非遗扶贫产品推介,销售额占到展会总数的24.5%,名列第二。
古丈县“农家女”苗族服饰扶贫工坊
绣娘石美梅给游客介绍产品。
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
形成创收增长极
一是非遗助旅游,旅游底蕴更深。今年,南岳庙会同时组织非遗戏曲、抬阁排街、龙狮争霸等七大活动,百万游客逛千年庙会,衡山接待人数同比增长12.63%。雨花非遗馆聚集 359 个非遗项目、200 余名传承人、万余种非遗产品,打造了“非遗大舞台”“非遗夜市”等多个旅游场景,成为省城会客新名片。
二是旅游促非遗,非遗平台更广。吉首乾州古城建有湘西坊能工巧匠园、苗鼓文化传习所、湘西苗画传习所、乾州春会展示馆、辰河高腔展示馆等多个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场所,形成以湘西非遗为主线,集群众创业就业、民间工艺人才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及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尽显非遗特色与深厚文韵。
三是非遗+旅游,文化和旅游力量更强。古丈县墨戎苗寨成功打造了完整的非遗旅游品牌,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称号,村民在苗寨振兴中获得实惠。2018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50个,带动增收1000多万元,解决贫困户150多户。桑植县梭子丘村以非遗为主题打造了“白族风情老街”,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自 2017 年 7 月开街以来接待游客 5万多人次,带动创收500余万元,当年实现整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