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多次强调要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提高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好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本刊从第四期起对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局等单位就文化和旅游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深度采访报道,以期总结和梳理呈现我部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清末,陕西总督左宗棠率兵途经定西,当时的定西“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左宗棠不禁感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定西市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全国扶贫看甘肃,甘肃扶贫看定西。可以说,定西扶贫是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缩影。
两年前,刚从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文化参赞的岗位上任满回国的朱自浩,受中组部和国扶办派遣参加“西老革”(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任定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负责七县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从外交官到父母官,工作的跨度和反差对朱自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朱自浩
投身到伟大的减贫脱贫中
记者:到定西挂职是您第一次去定西吗?定西与您之前的想象有什么不同?
朱自浩:这是我第一次去定西,尽管以前因公因私去过甘肃许多地方,但从未到过定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过去,人们一说到甘肃扶贫,首先想到的是定西,想到的是左宗棠的那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定西在我的脑海中是贫穷的代名词,当然它也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典型。来定西之前,我看了贾平凹写的《定西笔记》,对其中定西人创造水窖的描写印象深刻。
但我亲眼看到的定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定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现在已有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和陇海铁路穿境而过,特别是宝兰客专开通后,定西到兰州只有半小时车程,到西安也只有两个多小时,加上三条高速公路,定西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遥远的地方”了;过去的定西干旱缺水、生态恶化,现在引洮工程解决了用水吃水的问题,定西人祖祖辈辈吃窖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近几年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效果明显,绿水青山已不再是定西人遥远的梦想。
1982年曾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了“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结论的定西,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创造了奇迹。通过几十年的扶贫实践,特别是近几年,定西通过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十大生态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截至2019年底,定西80万人脱贫,5个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32%降到了1.7%,结束了“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历史,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脱贫之歌。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您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情况。从文化外交官到定西挂任成为地方父母官,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工作上的跨度?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朱自浩:去定西挂职前,我刚从驻土耳其使馆文化参赞的岗位上任满回国。此前,我在驻伊朗使馆文化处工作过两个任期。这次受中组部和国扶办派遣参加“西老革”挂职锻炼,任定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负责七县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负责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体育等方面工作。
从外交官到父母官,个人身份和职责大不一样,对于我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外到国内,从文化到民生,从对外交流到服务基层,无论工作的内容、重点、对象、方式、程序和手段完全不同。巨大的跨度和反差对我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工作作风等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投身到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场伟大的减贫脱贫工作中,我倍感光荣。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这需要我在最短的时间里调动自己全部的能量熟悉适应基层工作的要求。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中,我始终充满了激情和干劲。两年来,我牢记责任和担当,不忘初心和使命,学字当先,干字当前,严字当头。
记者:文化和旅游部在定西文化和旅游扶贫上有哪些帮助?
朱自浩:定西不是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的地区,没有直接帮扶资金等责任指标。但作为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挂职干部,无论是中组部的要求还是地方政府的期盼,我都应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所在单位的资源与地方脱贫攻坚的需求紧密连接起来。文化和旅游部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多相关司局和机构对定西提供了大量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事业与产业发展方面。比如: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帮助定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团列入“欢乐春节”项目,推动定西市文化团组走出国门,协调日韩书法家参加通渭书画艺术节,协调日本温泉专家来定西指导开发日式温泉等;艺术司帮助定西打造秦腔剧精品《许铁堂》荣获甘肃省红梅奖并参加全国巡演;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投入力量帮助定西打造文化和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和剧院管理;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研究院指导定西制定博物馆建设发展规划和长城文物保护工作;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导定西市荣膺2019年度中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渭源县被评为避暑旅游样板城市(县)。除此,定西市在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评审,发展乡村旅游、冰雪旅游、红色旅游等方面都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文化和旅游部在帮助定西脱贫攻坚特别是在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手段、办法、抓手、力量、平台和渠道,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可以在西部落后地区进行推广。借此机会,我代表我本人和定西相关单位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甘肃扶贫看定西,
文化和旅游脱贫促发展
记者:定西市在文化和旅游方面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什么?目前实施的进度和状况如何?
朱自浩:定西市近几年在公共文化设施普及、旅游质量提升、文化和旅游脱贫攻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现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美术馆8个、文管所1个,图书馆、文化馆上等级率达到100%。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实现全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健全,洮岷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加工技艺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49项被列入省级项目名录,263项被列入市级项目名录,372项被列入县级项目名录,建成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和专题馆42个。
旅游质量提升方面。这两年,我们努力挖掘定西文化和旅游产业潜力,着力培育文化游、避暑游、冰雪游、温泉游、乡村游,在2018“第四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上,定西市被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评为“2018年避暑旅游城市观测点”,2019年荣膺全国“2019避暑旅游十强城市”殊荣,渭源县被评为全国“避暑旅游样本城市”。“到定西过一个20℃的夏天”成为时尚。渭河源景区、贵清山/遮阳山景区等两家景区入围“重构目的地发现新文化和旅游”2020新甘肃十大最治愈景区评选,位列全省14个市州入围总数榜首。渭源、漳县、安定、陇西四县区荣膺“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全市旅游景区和参观游览点达到6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6处、2A级景区12处。全市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4家、绿色饭店2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7个,其中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
谈到文化和旅游方面脱贫攻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定西农业人口多和城镇化率不高的市情,通过开发乡村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培育群众文化自信,增强内生动力,推进移风易俗,激发创业热情,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逐步走上致富路。从目前发展看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定西精神、“刚强兄弟”自强形象和陇中文化自信成为定西人民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支柱。
记者:全国扶贫看甘肃,甘肃扶贫看定西。定西的扶贫工作也是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缩影。请您谈一下定西市的文化和旅游脱贫实践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取得的成绩。
朱自浩:近年来,定西市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扶贫模式,坚持开展“非遗+扶贫”“文创+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实践,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在景区周边、公路沿线、城市郊区等重要节点,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业扶贫。
安定区康家庄村、通渭县华川村、陇西县桦林村、黑家岔村、渭源县元古堆村、临洮县双联村、漳县新联村、岷县清水村、吴纳村等17个村先后脱贫并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其中漳县大草滩乡新联村、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和漳县三岔镇朱家庄村5个村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通过发展农家乐、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扶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非遗就业工坊等方式,推进旅游扶贫常态化、产业化。2018年全市发展乡村旅游解决就业5588人,增收4168.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18人,增收2109.36万元;2019年解决就业6405人,增收9040.52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47人,增收3786.22万元,贫困户就业人均旅游收入逐年呈上涨趋势,文化和旅游扶贫逐步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您在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线、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活市”战略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朱自浩:近年来,定西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活市”战略,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重点、主攻难点、打造亮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转型升级、业态融合的良好态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8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6亿元;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40万人次、同比增长27.61%,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9亿元,同比增长31.86%。新增规上(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2户,累计达到16户;新增规下(规模以下)文化和旅游企业27户,累计达到681户。文化和旅游业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占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的22.68%,同比增长11.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4%,文化和旅游增速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5.6个百分点。
在挂职期间我重点从“八抓”入手,与大家一起推动定西文化和旅游工作,即:抓保障,注重顶层设计;抓项目,夯实产业基础;抓质量,提升产业层次;抓乡村,推动旅游扶贫;抓传承,丰富产业内涵;抓融合,增强产业活力;抓推介,扩大产业影响;抓线路,培育推出新产品;抓服务,宽松产业环境。
寻找先机和破解之举
记者:在挂职工作期间,您提出了一套抓定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请您具体谈一谈。
朱自浩: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其中2013年还到过定西,总书记对甘肃的厚爱和关怀,是甘肃发展的最大东风,是对甘肃最好的宣传、是对我们工作的管总和最具体的指导。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证明,每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机遇,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甘肃要发展、定西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黄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规划机遇,在这些未全部完成的、未全面展开或深入实施的战略规划中寻找先机,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不能只是当成要完成的工作。
定西黄天厚土,文化资源丰厚,有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贵清山,也有老百姓创造的文化遗产如二郎山花儿会,还有老前辈留给我们的红色文化“榜罗镇会议”,更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人文遗产马家窑文化。“四老”遗产又可以转化为可供开发的12种文化资源,如渭河文化、李氏文化、红色文化、马家窑文化、书画文化等。保护利用挖掘开发“四老”遗产,既是遗产保护传承之需,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之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资源之宝。
在定西,这些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受制于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建设严重滞后,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唯有抓住各种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打好基础,才能引来“金凤凰”。与此同时,定西还要解放思想,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发展“商养学闲情奇”等文化和旅游的新业态,才能跳出旧巢摆脱落后,实现“换道超车”。例如,我们与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合作开发的马家窑研学、渭河探源,与陕西马嵬驿文化和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的双联村,与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学会共同打造的医养项目等产品都产生了突破性效应。
记者:每个地方的文化和旅游发展都要围绕一个主题,定西的主题是什么?如何围绕主题发展旅游产业?
朱自浩: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这是一个总的提法,具体到客源地宣传又可以拆分使用。近两年,通过新旧媒体、软硬广告、活动宣传,当归定西的主题已经越来越有影响力。文化和旅游要发展,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很重要。通过客源地数据分析,我们把兰州、西宁、西安、成都和福州作为主要客源地市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瞄准文创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北上广深,和机构开展线上线下的广泛合作。定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还受制于市场主体的“弱小散”,规上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长期缺乏一个文化和旅游的龙头企业,政府做了许多规划却没有实施的抓手。为此,市委市政府下决心于2019年组建了文化和旅游发展集团,同时加大对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期能够真正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定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还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统计体系,以致于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界定、规上企业的认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都不清晰,进而影响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所以,尽快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统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
定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发育严重不足,但这也意味着巨大潜力,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延时扩域,抓白天到夜间消费,抓夏季到冬季消费,抓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以上这些思路是这两年我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既是我个人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思考,也凝聚了大家的共识,并形成了市政府的意见。随着工作形势的发展,我相信这个思路也会不断完善。
记者:您还负责七县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如何做好七县区的统筹工作?
朱自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全国妇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进出口银行、新兴际华集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七家中央单位分别定点扶贫定西的七个县区。两年来,七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共投入帮扶资金1.4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9个,协调引进各类项目126个,到位资金40.52亿元,为定西打赢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西部协作“一体两翼”,形成对定西脱贫帮扶的主要社会力量。
为了解决市级层面缺乏整体协调的问题,有效落实连接省委省政府和市县抓落实的责任,定西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成立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前方联合指挥部,我担任这个指挥部的负责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不同于东西部协作模式。首先七家单位各有各的特点,不能一刀切;其次对七家单位不能只盯着直接帮扶资金,还要充分发挥七家中央单位的政策、信息、技术、人才、金融和项目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再次就是要想办法让七家单位能够优势互补,形成政、银、企的完美结合。为此,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决策部署,严格对照《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评价办法》,切实履行帮扶主体责任,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强化措施、跟进落实,推动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记者:您觉得定西市在脱贫攻坚(尤其是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中主要的难点和困难是什么?您在工作中有哪些破解之举?
朱自浩:我觉得定西市在脱贫攻坚,尤其是在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由于文化和旅游产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重要模式目前在工作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定西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业态不够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同质化、消费层次较低、贫困户参与度低、带动效应不够明显等问题和不足。
基于此,针对这些不足我从四个方面着手努力破解:一是农旅融合,示范推进。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立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加强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乡村旅游和旅游富民样板,以点带面,促进全市乡村旅游整体发展。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各地自然禀赋、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强化顶层设计,选择适宜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做到“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三是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乡村绿色生态、乡土文化和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打造精品,培育品牌。围绕高端、生态、精致、特色的休闲度假发展方向,集中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精品民宿,大力开发“城里人游乡村”“周边省市来定游乡村”市场和产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商品,创建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记者:在贫困地区扶持一个项目简单、资助一部分资金和物资不难。将来在定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上,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呢?您在定西探索脱贫方法模式方面有哪些思考、经验、启示以及举措?
朱自浩: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我在挂职期间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定西文化和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的部署要求,以文化和旅游扶贫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统揽,持续做好改革融合、项目建设、宣传营销三项基础工作,坚决抓实节会赛事活跃、文化惠民服务、旅游质量提升三项重点任务,确保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贡献。
一要做好营销推广。深化“当归定西”文化内涵,聚焦“花儿、长城、当归”文化主线,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立体式综合营销。二要推动文化传承。振兴秦腔艺术,加大文物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三要抓实项目建设。谋划、前期、实施并举。四要发展乡村旅游。集中项目、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集中人力进行重点打造。五要培育特色品牌。发挥“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的资源优势,突出节会、展演、赛事三大主题,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六要夯实发展基础。集中培育避暑游、冰雪游、温泉游、乡村游、节会游等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多元消费业态。
带走的,终生受益
记者:结束了在定西的挂职工作,您现在最怀念定西的是什么?
朱自浩:在定西的工作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我最难忘的还是定西的山山水水和热情、吃苦耐劳、敦厚务实的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他们在“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创造了奇迹,并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定西时的嘱托,“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果说我过去的工作经验为定西带来一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国际视野的话,那么我从定西带走的则是作风过硬、群众情怀、对国情和地方工作的更深刻了解以及对中央政策更准确的把握。正如定西市市长戴超在送行会上说的话,“带来的,永载史册,带走的,终生受益”。
我工作之余酷爱摄影,原想在两年时间里可以用镜头记录定西的美丽瞬间,却因忙于工作竟没能拍下一张照片。但定西那些梯田,那些泥泞的山路,那些农村小学生,那些塬上的古堡,那些盛开的百合,那些美丽的冰挂,已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朱自浩指导渭源县罗家磨村画家创作基地工作。
定西渭源灞陵桥(摄影:赵英斌)
朱自浩在渭源县元古堆村指导乡村旅游发展。
朱自浩检查安定区李家峡冰雪旅游基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