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只想为家乡人做点我力所能及的事。” 2017年1月1日,朱彦杰以村干部的身份开始为家乡父老服务;2018年7月1日,朱彦杰被评为陇南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入选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名单。
朱彦杰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街道村朱家沟,距县城8公里,辖6个合作社207户785人,党员26名。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和朱家沟人的不断努力下,街道村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朱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荣获“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甘肃省首届精神文明示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奖”等多项荣誉。
过去,朱家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男大成光棍,女大不返亲,种地乱石窖,只能靠山林”。全村平整耕地只有450亩,其余的全是半山地;退耕还林以后,更是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前几年,大批青壮年村民出门打工,只剩老人、儿童留守家中。朱家沟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姓朱,村内基础设施落后,路是泥泞路,河沟是垃圾沟,到处都是乱搭圈舍。一条燕子河在村口流过,河面上没有桥,村子与外面几乎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记得小时候上学,我最怕的不是学习而是蹚水过河。村口没有桥,不管是春天消融冰水形成的春潮,还是秋天雨季的涨水,清晨一起床,我们就要踏进刺骨的水中蹚河过去。村民们把蹚水叫做‘沾钢’—就像打铁时把烧红的铁块瞬间放进凉水里,村里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或多或少都患有关节炎。多少年来大家都盼着能把路修好、把桥架上,这是朱家沟几辈人的梦想。”
1996年,朱彦杰从医学院毕业后留在了远离家乡的沈阳工作。他一直想把母亲接到身边,但母亲不愿意离开老家,一直守护着残破的朱家大院。2006年9月,朱彦杰终于下决心离开了工作十余年的沈阳,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家乡—朱家沟,用多年的积蓄在县城置地修建了一院房子,开起了农家乐。凭借多年在大城市生活的经验,朱彦杰的农家乐生意一直都很好。
2008年发生的 512大地震,让朱彦杰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国家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万众一心投身灾后救援和重建的伟大。“我内心突然升起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敬仰,开始梦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愿意用自己的余生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幸福比自己幸福让我感觉更快乐。” 2010年,朱彦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6年,朱家沟被列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明确提出保护古村,修缮提升其文化价值。朱家沟历史文化悠久,村口的那棵1800年的麻柳树见证过1949年12月康县的解放,1954年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在麻柳树下召开的。所以,一开始朱家沟就定位于以修复古村落和红色文化相结合进行乡村建设。然而在开了建设朱家沟美丽乡村启动大会后,村内只有几家临时柴房主动拆除,而村口道路上的几个厕所问题依旧无法协调解决。在村上召开的“两委”联席会上,镇上干部重点指出了村民们不配合致使建设难度大的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朱彦杰自告奋勇申请加入了村民协调小组,之后被任命为协调小组副组长。上任后,朱彦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了村民全体大会。“我分析了我们村的‘五多’,一是光棍多,二是贫困户多,三是五保户多,四是破烂房子多,五是流失人口多,形成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利、经济上不来。男孩找不到媳妇,女孩嫁出去就不愿意回来,为什么不愿回来?就是村子太落后,媳妇在婆家那里都没面子。如果继续穷下去人口势必锐减,这个存在550年的村子可能就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开完会朱彦杰开始家家户户走访,调查不愿意拆除破烂房的原因。“群众工作感觉有难度的,我就考虑他们家和谁家关系好,然后和关系好的那家一起去做工作;没有合适的说和人,我就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请出来,用家族的大道理去说。”最终,朱彦杰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协调解决了所有难题,工程队顺利开始施工。
施工之后问题又来了。对于如何指导工程队施工,村里没有任何经验,况且村子又穷,没钱请人设计。朱彦杰自己出费用带领村社干部开车去陕西袁家村考察学习,和袁家村村委会深入交流取经—古村修缮的核心是保护为主、修缮为辅,修旧如旧才能凸显文化。取经之后,朱彦杰就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依循这样的建设原则。他查阅网络、询问专家,同时广泛征求村里老人的意见,力求恢复朱家沟过去的样子,就连屋脊的造型都做了十多次、返工四五次;墙体表面的处理也反复做了七八次。
墙体颜色,他们统一做成泥土色。然而村里六户修起新房的人却不同意—他们的房子正面都是花了很多钱贴上的瓷砖,再让他们覆盖上泥巴色,谁都不愿意。怎么办?朱彦杰又自掏腰包租车,把村里所有农户一家一个代表带出去考察学习。这次的目的地是陕西汉中的诸葛古镇。这次考察收获颇丰,村民看到了诸葛古镇没有一户房子是贴瓷砖的,原汁原味的泥土色墙面让人感到浓浓的乡土气息。诸葛古镇每天接待旅游人口达七八千人,这个事实让村民们心里颇受震动。最终,这几户村民同意了村整体风貌改造的原则。
2016年,朱家沟以“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与保护并重:进行道路庭院硬化、危旧房屋改造、便民桥、景观桥、护庄河堤、圈厕、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村庄进行绿化和叠水景观打造,全面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深入挖掘村族历史和红色文化,精细建设,保护性修复了“朱家大院”,建设了麻柳广场、“朱子八德”广场、城门楼,打造了“酿酒广场”“乡村舞台”“归朴园”“春华秋实”“炼炉坊”“望德台”“朱氏家训”“状元泉”“吉象泉”“明镜泉”等山水人文景观。
2016年12月,朱家沟被列入 “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2017年元月,深受村民信任的朱彦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完成之后,要发展乡村旅游的旅游村该如何运营呢?这是摆在村委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首先,让村民从“拿锄头”变成“拿算盘”是很难的一件事,大家在短时间内无法转换角色,这需要慢慢培养和引导。其次,旅游产业项目单一、经验不足,绝大多数村民不愿意冒风险,积极性难以调动。更主要的是村委会资金匮乏,也没有专业技术的团队。旅游村的开发定位成了大难题。
多年经营农家乐的经验和直觉告诉朱彦杰,想要尽快让村子形成乡村旅游的产业,让更多的人获得因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就必须做到与众不同。最终,村委会经反复研究后决定,这个“与众不同”就以民俗小吃为主打。这个想法得到了镇党委的肯定,同时给他们支持了五万元启动经费。于是,朱彦杰组织村内十户人家厨艺好的媳妇们和妇女们做起地地道道的小吃;组织了一些老艺人弹起地方的土琵琶、唱起地方的毛山歌;让打铁的老艺人恢复起老铁匠铺,把多年不用的石磨修缮好,让村里的老大妈磨起包谷和荞面……一个有着550年历史的传统古村就这样唤起了人们逝去已久的记忆。
2017年4月15日,朱家沟旅游村正式运营接待游客。以“康县印象”为主题,通过味觉,让游客感受民俗小吃美味;通过听觉,让游客感受地方音乐的美妙;通过触觉,让游客体验传统打铁和磨面;通过视觉,让游客感受中国传统古村落的质朴。康家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康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同时,村里流转了十户村民空闲的房屋改建成民宿客栈,2户村民做起了旅游产业销售,1户做电子商务中心,先后带动30户人家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行业当中,直接受益的村民达到100多人,间接受益的村民达到300多人。2014年,康家沟村贫困户79户;2017年底只有19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9%下降到11%,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2017年康家沟村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收入约为5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提升了800元。2018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5万人次,2019年游客达到18万人次,通过旅游人均收入提升了2000元。
朱家沟以旅游扶贫为着力点,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沉睡的历史和红色的基因被重新唤起。开发乡村旅游成了让全体村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的珍贵“乡宝”,在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后,让自己“活”了起来,美了起来。紧跟全县乡村旅游开发热潮,引导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发展养殖业和农业观光采摘,让百年古村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朱家沟依托较好的区位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古村落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乡村旅游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康家沟村为康县美丽乡村转化成乡村旅游产业引领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探索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