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再会吧!这一朵爱的蓓蕾,靠着夏天的暖风的吹拂,也许会在我们下次相见的时候,开出鲜艳的花来。晚安,晚安!但愿恬静的安息同样降临到你我两人的心头!”这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对白,让人念念不忘。在中国,也有一个关于诗歌与远方的浪漫而又美丽的地方,她就是广西。在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人们能歌善舞而又勤劳质朴,山川秀丽,这里有如诗如画的漓江,秀美的阳朔,滩平沙细的北海银滩,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红色记忆”百色起义纪念馆,南天第一关——友谊关,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德天大瀑布,还有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桥和楼等民族风情。然而,这份美丽却多是“深藏闺中人未识”,广西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在这些地区的贫困村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脱贫致富途径有限。
一村一落总关情。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筹部门力量,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脱贫工作。2019年,文旅厅重点关注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石漠化地区以及四个极度贫困县和20个深度贫困县,全年共投入文化事业经费2.7亿元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全力开展文化和旅游脱贫攻坚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测算,2019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6%,约占全区接待游客量的46%;乡村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4%,约占广西旅游总消费的27%以上。文化和旅游对广西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日益凸显。
——编者按
广西在粤港澳大湾区之侧,毗邻广东等发达省份,但是山多地少、贫困人口基数大。广西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公里,但石漠化地区多,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9.7%,平原和台地占27%,人均耕地约1.35亩。全区户籍总人口5659万人,贫困人口曾达到500万。2019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4000元。
经济虽然在全国靠后,但在脱贫的路上广西是走在前面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实践证明,文化旅游是脱贫攻坚的“造血”产业,广西坚持把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广西的文化和旅游扶贫模式作为典型,多次得到全国层面的表彰和肯定,形成了广西经验面向全国推广。南宁市马山县小都百村、灵川县袁家村等11个旅游扶贫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区20个旅游能人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名录,并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培训上作典型发言,向全国推广广西乡村旅游脱贫减贫实践经验。广西打造了一系列助推脱贫攻坚的文化艺术精品。成功推荐《打扁担》《海的女儿》等舞蹈参加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其中《打扁担》荣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奖。
塑魂:以文化塑魂,举“壮美”旗帜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形成了“1+1>2”的强大格局,有利于挖掘广西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旅产业示范区、示范县建设。2019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与贺州市政府签订了“厅市合作协议”,共建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文旅产业发挥特长、突出特点、形成特色,融合发展。如今,黄姚这个千年古镇焕发勃勃生机,商家遍地,民宿兴起,成了“网红”打卡地,成为“以东融为重点,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东客西送”的桥头堡。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的村头,挂着醒目的“寻梦岔山”“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大字,来到这个与湖南接壤,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瑶族古村落,让人不禁有种穿越的感觉。村内古戏台、古城墙、风雨桥和古民居历经岁月洗礼,风采依旧。行走在岔山这条古道上,光滑的青石板上似乎藏有旧时的马蹄声。村内随处可见的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风雨桥、古戏台、古隘口、古庙、古祠堂、古树、古井,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文化+旅游给村民带来了收入,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村里还同时推出域名为“岔山—潇贺古道第一村”旅游网站,将岔山的秀美风光、特色小吃、香芋、有机腐竹等特产销往全国各地。4月21日,文化和旅游厅甘霖厅长在调研岔山村、秀水村时指出,“岔山村和秀水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要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创新思路,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培育文旅品牌”。“文旅融合”为疫情平复后的岔山村、秀水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扬名:扬“三姐”美名,唱幸福之歌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提到广西,必说“三姐”,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歌谣”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广西区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全区放假一天。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活动,真是过年一样热闹。依托“三姐”这个金字招牌,张艺谋等导演的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家喻户晓的桂林“新名片”。最近《印象刘三姐》还入驻抖音,小姐姐们不仅能穿古装跳民族舞,还能跳街舞呢。
去年“壮族三月三”歌节以及清明节假期间,广西以“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等主题精心策划组织富含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近千场,全区接待游客1900多万人次,旅游消费进账近150亿元,旅游市场一派红火。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还策划组织了2019乐游广西—乡村嘉年华、2019年乡村旅游电商扶贫专题活动等;联合南宁铁路局,开通“高铁畅游壮美广西”旅游扶贫专列,组织采风团开展“壮美广西行”采访,宣传推介广西1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联手国内知名电商、网站,搭建“扶贫新天地,快乐游广西”专题营销平台,畅通产销对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在央视焦点访谈专栏中推出《绿水青山脱贫路》,广西文化旅游扶贫品牌正在全国打响。
“铜鼓敲起来,芦笙响起来,心儿多摇摆,广西等你来。”今年“三月三”,广西人“嘿撩撩螺”的心情不会变,照样端出香甜软糯的五色糯米饭,敲响流传千年的铜鼓,奏起高昂的芦笙,唱起嘹亮的山歌,抛起绣球传情,只不过这一切转到了网上,在线上嗨起来。一曲名为《等你来》的手势舞刷爆各大视频网站和微信朋友圈,各地网友纷纷转发、编辑制作原创手势舞参与网上挑战。各地不断有原创视频上传网络,吸引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网友积极参与,结合《等你来》主题曲,拍摄专属自己的创意视频,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对歌斗舞场面,让疫情之中的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仅半天时间,各地网友在抖音、西瓜视频、微视等平台上传《等你来》手势舞视频便达300多个,播放200多万次。文化和旅游厅策划的《不一样的三月三,广西隔空开撩》在官方微信号正式对外发布,推文阅读将近30万。“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成为各大线上媒体的热门话题。
《等你来》手势舞
同时,为期两个月的“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活动正式启动,广西近4000家商贸服务企业、30万家线上线下门店参与,预计可直接带动线上线下销售约150亿元,县长做“网红”带货,村第一书记带头直播,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开展线上旅游促销、线上节庆营销的集结号。
目前,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一部手机“云游广西”。云旅游、云娱乐、网上博物馆等新业态以VR全景观看景区景点的新形式让游客“流连忘返”。“广西人游广西”活动则鼓励自驾游房车游,到乡村去,到特色村去,成为新冠疫情平复后游客的首选。
筑基:加强基础建设,登“幸福阶梯”
扶贫离不开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2019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共切块全区贫困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1,885万元,占全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总额的50.08%,下达文化事业经费27055.42万元,支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先后争取国家补助经费合计9004.40万元,支持年度计划摘帽的21个贫困县(15个国定贫困县、六个区定贫困县)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开工建设560个贫困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成贫困地区旅游厕所323座,实现重点指导的全区150个旅游扶贫村屯乡村旅游业态全覆盖。指导巴马等县(区)建设11个高铁无轨站旅游集散中心,贫困地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如今,具备开展旅游业务条件的贫困村,基本上路建好了,旅游厕所建好了,开展旅游帮扶,好村带差村,串到游线上;培植旅游业态,你家的菜到别人家去卖,一起做城里人的“后备箱”。
兴业:兴产旺业,打造幸福产业链
扶贫不是只看眼前,也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延伸产业链。产业扶贫,做小项目有“小招”,做大项目有“大招”。在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对口扶贫的贺州市昭平县,甘霖厅长算了一笔账,厅里对口的六个贫困村,每个村帮扶25万,一共是150万,市里县里再配套一些,集中起来做产业,比如上一套红薯干的设备,建设或者改造一个小型生产和存储车间,一年加工红薯干收入50万元左右,一两年“回本”后就可以持续“造血”了。
融资招商就是扶贫项目的“大招”。《广西重点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库》编制17个贫困地区文化产业项目,争取金融支持。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推荐43个贫困地区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项目库,联合自治区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复核第一批2019年全国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完善广西乡村旅游信贷担保“建档立卡”,促进小额信贷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着力包装58个深度贫困县项目、11个极度贫困县项目、12个边关风情带项目,先后在广东、深圳、北京举办了三场消费扶贫推介会,引导更多的扶贫项目落户广西“三区四县”。金融扶持让项目更有“底气”了,招商让大项目落地了。
扶贫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引进人才,发现能人,支持创业就业。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建立特色旅游演艺项目评选条件和范围,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型旅游演艺经营主体积极申报项目,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鼓励贫困地区大力开设乡村旅游式就业扶贫车间,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岗位。
最终,八仙过海,各有妙招,全区形成“景区+农户、企业+乡村合作社”和“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多种旅游扶贫新模式。其中龙胜的“景区带村寨”模式多次在央视上作了报道,龙州的“非遗+扶贫”模式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融水的“企业+合作社”模式在全区发挥了示范作用,富川的“能人带户”等模式也在贫困地区广泛推广。今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先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荐30个旅游扶贫典型,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十个成功案例。此外,“龙胜十三寨”“融水双龙沟”“南丹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金秀瑶家民宿”“龙州非遗扶贫”等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开放:互学互鉴,“幸福”协作
广西毗邻东盟,充分发挥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将广西包括贫困地区推向世界,是广西扶贫的又一特色。2006年以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交流形式,增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等配套活动,进一步整合对东盟文化交流资源,扩展论坛的内涵,为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活力与保障。与此同时,打造“美丽中国心仪广西”文化交流品牌,树立广西开放发展新形象。自2010年春节起,广西连续九年参加海外“欢乐春节”活动,组派27个“欢乐春节”艺术代表团,940余名演艺、展览人员,赴老挝、新加坡、泰国、美国、马耳他、印度、不丹、波兰、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欢乐春节”活动。同时,广西与泰国、新加坡、斯里兰卡、老挝等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举办“广西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2017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现场
2018“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现场
在边境旅游方面,文化和旅游厅支持港口区簕山古渔村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支持在企沙镇渔港经济片区成功创建“夏海之约”等十家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整体带动了企沙渔港经济片区的乡村旅游和环境卫生的提升。
广西沿海沿边,加强与广东等省份的内部协作,是扶贫工作的又一特点。去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组织33个贫困县在广东26个帮扶县成功举办“携手奔小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在深圳市举办了广西(河池百色)文化旅游产品项目招商暨消费扶贫推介会,整合贫困地区22个投资项目,参加2019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活动,加速“东资西引”进程;督促广西八个市持续实施粤桂帮扶协作优惠政策,扩大“东客西送”旅游消费扶贫成效。据综合测算,2019年广西接待广东游客超2亿人次,广东游客占接待外省游客17.1%,实现接待总量和外省占比“双增长”。
富民:农民增收,走幸福之路
几年下来,广西文化和旅游扶贫效果显著,农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贫瘠石山变金山,群众获益皆喜色”,是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变化的真实写照。随着国家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地发展,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忙碌起来。“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把房子租给企业发展民宿,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羊山村贫困户徐兰艳喜笑颜开。自攀岩小镇落户以来,小镇核心区三甲屯及周边村屯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提供服务、出租房屋、建设民宿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直接获益。2018年,三甲屯周边及各项赛事活动主办地沿线的羊山、安善、乔老、里民四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弄拉景区的25户居民以土地山林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由经济能人李荣光负责投资开发旅游,合作社将每年收益的60%安排给村民分红,40%归经济能人所有。2019年,合作社全体农户分红总额达160万元。乔老村小都百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乔老村全体村民脱贫增收,2019年农户获得50万元分红。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马山节日赛事搞起来了,外地游客涌进来了,当地消费旺起来了,全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给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据了解,近三年来马山共有38个贫困村摘帽,70,49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20.22%下降至2019年初的5.91%。2019年,马山县通过旅游实现脱贫3000人以上,全年全县有35个贫困村摘帽,2.33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5.91%再降到1%以下。
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龙女沟旁,每天游客来来往往,但村民只能望“客”兴叹。当地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引导村民为景区提供住宿接待等配套服务。经过积极争取,金融部门落实支农性贷款3000余万元,扶持荣地村农户发展农家乐,村民吃上“旅游饭”。几年过去,龙女沟周边大大小小的民宿已超过40家。“我贷款开办了农家旅馆,第一年纯收入五万多元,现在来我家住宿的游客越来越多,发展旅游,确实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荣地村大屯村民潘善琦开心地说。发展旅游让当地村容村貌不断改变。荣地村被列为柳州市“千年侗寨乡愁示范点”,获得项目资金2650万元,统一改造美化村寨立面,修建苗寨风雨廊和侗寨鼓楼,乡村风貌更具特色。如今,走进荣地村,青翠欲滴的茶山、白檐灰瓦的木楼、四季奔流的瀑布……令人心旷神怡。民宿的火爆,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四荣乡建成荣地村归报屯现代农业千亩观光桃园,建成稻田养鱼标准化基地2000多亩、丛坳林下灵芝菌观光园500多亩。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300多元。据统计,2016~2018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近1.3万人;今年上半年,旅游扶贫覆盖全县20个乡镇;预计2020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将超过三万人,占全县脱贫人数11.6万人的25%。
这里的人儿淳朴善良,这里景儿秀美甲天下,可是这里仍然有人现在还被贫穷困扰。可能她的脸上沾满汗水,她的鞋上满是泥泞,然而如果给她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她将会吟唱出最美的咏叹调,因为这里是“刘三姐”的故乡,因为这里饱蘸着月夜阳台幽会的浪漫与情致。2020年广西脱贫攻坚收官在即,美丽壮乡,和你有一个约会,就等你来。
德天瀑布
北海银滩
龙胜梯田
桂林山水—漓江破晓
友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