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在台青创客家体验新科技
两岸青年参与昆曲互动
7月11日至17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情系青春——两岸青年申城行”活动在上海举行。百名朝气蓬勃的两岸学子迈着青春的步伐,感受上海多元的城市文化。
让非遗融入生活
位于M50创意园8号楼的上海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竹篾清香扑鼻,时尚精致的竹编包具、古朴典雅的竹制茶壶、栩栩如生的竹编画等传统竹编制品种类多样、制作精巧,多位大陆和台湾的青年学生在这里参观体验。
“佛肚轩作为非遗竹编传习室,每年都会接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的交换生,来此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体验竹编工艺。”青年竹编工艺师胡继忠说。他端详着台湾中正大学传播系的陈思彤在台灯灯面上绘制的山水图景,品评道:“在浓墨淡彩间,营造出中国山水独特的意境,与竹条勾勒的灯罩外形相得益彰。”
“上海正值梅雨季,我想诠释出那种细雨朦胧的山水风韵。”陈思彤说,“以往看到这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可能不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通过这次特别的体验,我真正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接触其他类型的传统工艺制作门类,将这样极具美感的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昆曲艺术滋养内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静安区文化馆,昆曲艺术家张军演唱的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选段惊艳了在座的学生,高亢含情、大气磅礴的唱腔及其蕴藏的细腻情感浸润了年轻的心。
“昆曲别称‘水磨调’,在曲牌、伴奏、程式等方面都有复杂、严格的规范,比如《玉簪记·琴挑》中这句‘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在合辙押韵、严谨顺畅的要求下,情感依然被浓烈地表达出来。”有着33年从艺经历的张军,在为两岸青年普及昆曲知识时,眼中闪烁着青春的光彩。他邀请4位两岸青年分两组上台互动,现场教授《牡丹亭·惊梦》选段中的步法、身段与指法。看似简单的动作,难坏了两组青年,仅是四目相看的一刹那,大家就磨合了许久。
“如此精湛的表演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要将一招一式演绎出韵味,需要极致的投入。”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董庭豪在体验后表示,白先勇先生是他的昆曲启蒙者,张军老师是他的昆曲引路人,今后,他将以更大的热情聆听、观赏昆曲艺术。“我希望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为昆曲演出制作多媒体视觉作品,用自身的力量来传播昆曲艺术。”董庭豪说。
张军表示,希望来日可以在剧场中与更多两岸青年相逢。他对台湾学生说:“在大陆,观看昆曲艺术的主力军是你们的同龄人。只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昆曲的队伍,昆曲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更多人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创业梦想起航的地方
在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对面,台青创客家活动中心的标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被称为“创业梦想起航的地方”,由两岸服务团队共同打造,为台湾青年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多领域的优质文创企业在这里孵化、成长,利用先进科技打造出的成熟产品给两岸青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有《地久天长》等国际影展获奖影片的后期制作公司,专业化的生产流程与合作才能造就好电影。”
“‘试妆镜’APP方便又好看,没想到人脸识别技术呈现的效果如此细腻。”
……
来访两岸青年在表示赞叹的同时,对台青创客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自台湾的何家谕是上海财经大学硕士交换生,今年2月,她来到台青创客家实习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对这里的入驻企业已经了然于心,带领来访者穿梭于各个青创企业的办公间,介绍相关情况。
“在台青创客家,主要是先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接轨,接着进入就业阶段,增强专业领域的熟练度、提高应变能力,在具备相当程度的认知及专业技能后再独立自主创业。”何家谕表示,在大陆生活与工作的这段时间,自己的思维逻辑及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她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行业经验,未来能够在大陆自主创业。
还有很多像何家谕一样怀揣梦想的台湾青年在这里开拓事业。一年前,廖玳宣从高校毕业后,来到台青创客家担任企划部专员。她表示,来到上海之后,发现这里市场成熟,发展机会丰富多元,为青年创业者激发能量、创造未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