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现场
10月3日,此前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需要而暂停开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对社会开放,迎来国庆节后首批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走进国博,继续一场“我和我的祖国”70年回味之旅,很多人在这里“穿梭”至70年前的开国大典,对比今昔,感受新中国跳动的脉搏与成长的脚步。
很多人并不知道,10月1日晚的联欢活动中,绚丽夺目的灯光、壮观璀璨的烟花背后,也有国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国博安全保卫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国博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地理位置特殊。为给庆祝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如今的国博,进入常规开放状态后,仿佛又站在新的起点。走进展厅,国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心奉献的“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自开展至今一直引人注目。展览全景式展示了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辛与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从哪里来和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国庆后再来看这个展览,有了新感想。”“看了展览才发现,很多元素一直在周年庆的典礼中被不断传承着。”……现场观众热烈地讨论着。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中,国旗方阵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70年前就在这里,五星红旗和世人初次见面,70年后的今天,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闪耀、鲜艳。”电视直播的解说词同样令人难忘。
在国博,与“世人初次见面”的那面五星红旗就在大厅中央的展柜中,长4.6米、宽3.38米的国旗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拍照。“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电动按钮升起的五星红旗。”国博工作人员介绍。1949年9月29日上午,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指示,要为开国典礼赶制一面五星红旗。由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采用手工缝制。制作五星红旗的红绸、黄缎来自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再交由西单新华缝纫社缝制,于10月1日凌晨完工。1951年7月,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
国博大厅正面的巨幅屏幕,播放着1949年开国大典的视频,屏幕两旁挂着当时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展厅里还陈列着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毛泽东主席使用的话筒、首版国歌唱片等,当时的盛景仿佛再现。
“从1949年开国大典起,每逢节日和大型庆典,天安门上就会悬挂4对巨型灯笼。1994年国庆前,这种木骨架灯笼才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钢结构折叠式新型灯笼。”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灯笼也在不断进化。今年,天安门广场东西侧路上70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浮”,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无论天气如何、风级多少,它们都纹丝不动。设计研制这些灯笼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的专家。“这涉及理论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技术核心是要让拴灯笼的系留绳的延长线经过气球的气动压心,这个就是系留技术,字面意思就是系住并留下。”大型充气灯笼的技术负责人、508所回收着陆专业副总工程师滕海山告诉记者其中的原理。
“与70年前相比,我们有了更多技术支撑、创意设计,我们的国庆活动可以如此有气势。有些东西却是一直没变,比如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奋斗精神,还有我们的初心。”观众刘晨已是“二刷”此展览,他告诉记者,此前来国博是参加单位的党日活动,这次则是因为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后,想再来感受一下。
在国博中央一号大厅两侧墙上,按照时间顺序悬挂着13幅绘画作品,从《井冈山会师》到《转战陕北》,从《北平解放》到《百万雄师下江南》……反映了革命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现场一位外国媒体记者看得津津有味,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作为观礼人员,10月1日那天我现场观看了阅兵和群众游行,感受到中国的强盛和团结。今天来国博看展,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几天在中国发生的一切,令我终生难忘。”
在展览相关策展人看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