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穿汉服、磕头跪拜、嘴里讲点文言文就行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和思想,应该用现代的要求重新解释,并且加以运用。”7月24日,由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2个国家的26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智库学者,以及国内19位著名学者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主题,中国著名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在会上直接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态度。
解读传承
穿汉服说文言文只是简单模仿
座谈会现场
一贯发言犀利的葛剑雄指出,现在把所有过去的文化都看成传统文化,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上我们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重要作用、代表当时的主流文化,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到了今天,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要对“传承”这两个字有正确的理解。“传”是指怎么沿袭保持传统的文化、过去的文化,“承”是指今天应该怎样使这些文化还有它的生命力,就是说要选择性的继承。如果是从“传”的角度看,不必去判断它在今天究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甚至不要考虑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比如一些精美的古代建筑,往往是保存在穷乡僻壤,也没有人注意到它,所以也没有人把它拆来卖钱,也没有人去改造它。到了今天,我们对所有应该保存的都应该尽力把它保存下来;如果是人的话,应该把他掌握的文化、手艺传给后人。
“简单模仿古代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人为了表示继承传统,一定要穿个汉服、磕头跪拜、嘴里讲点文言文,我告诉他,当年孔夫子其实讲的也是口头话,你不要学这个。”葛剑雄说,当年所谓的汉服不过是当时的礼服,即使完全把它复原了,不可能当今天的服装来穿。在葛剑雄看来,应该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古代的价值观、思想、理念,应该根据现代的要求来重新解释,并且加以运用。
现在有很多仪式会习惯穿汉服,那么穿汉服和尊重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吗?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葛剑雄说,汉服其实在汉朝也不是常服,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为了谋生,司马相如要穿上短衫开店工作。如果穿上汉服,他是没有办法工作的。汉服如果传递仪式感,给青少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可以的,但如果天真地以为这样就掌握了传统文化,是很可笑的事情。
“礼的本质是什么,难道只是磕头吗?”葛剑雄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就从中国传统的孝顺本质讲起,尊敬父母,其实是保证家庭、家族得到延续。
葛剑雄说,中国是一个理性、文化、世俗的国家,所以儒家的一些经典、高尚的情怀,没有办法使它普及到社会,更不能普及到社会的草根。就像宋代的文化,高雅的文化跟当时的世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把它变成社会的实际,变成年轻一代所能够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解读孝道
承担生育责任是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孝道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葛剑雄说,正是这样的观念,保证了我们这个民族、国家能够生生不息,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大概6千万左右发展到鸦片战争前4.3亿到4.5亿,其中孝道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面临一个人口难以继续增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承担生育责任的现状。如果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跟今天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一个人本身必须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也许可以通过文化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多少解决人类所面临着的这样一个难题。
葛剑雄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如果用传统文化解释“孝”,是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那么小孩子从小就明白、一到成年就明白,不管自己有多大困难,也要克服困难结婚成立家庭生孩子。如果能够做到,就是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讲“忠孝两全”,在当代社会,如何解释忠的含义?葛剑雄说,中国古代讲“忠”,要表现为磕头,谈的是忠君;而现代社会的“忠”,是要忠于国家,忠于宪法。比如看到国旗,向国旗敬礼,要向宪法宣誓,这是一种当下的转换。又比如说,儒家传统讲究修身,对自觉的君子来说是可以的,对不自觉的人是不够的,所以国家的治理需要在德治的基础上法治。“我们不能只研究理论,还要研究该如何实践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