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景区
云谷川印象小镇
黄河第一湾景观
巍巍昆仑之巅,浩浩三江之源。
位于我国西北的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拥有72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山川。千百年来,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青海湖文化、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这里碰撞、交融,哺育了一代代青海儿女,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当下越来越多人追求“诗和远方”的新选择。
也许很多人不曾发觉,这样一个近些年频频火“出圈”的网红打卡地,在多年前一度是人们眼中的“小透明”。不过,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看来,回望过往,从知名度有限的旅游过境地到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青海文旅蜕变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仍清晰可见。
文旅融合开创新局面——
“小透明”变身网红打卡地
2018年无疑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伴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的推进,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大幕拉开。当年11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挂牌成立。像很多文旅人一样,这次改革对当时刚上任的张宁而言,是新的机遇,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众所周知,青海是我国资源大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相比而言,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和旅游发展较为滞后。因此,长期以来,尽管坐拥大美风光和多元文化,青海在大众眼里知名度并不高。
“文化和旅游是让青海家喻户晓最直接的方式。”在张宁看来,随着国家对青海的投入不断增多,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刚需。在这一背景下,文旅融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青海文旅摆脱“长板不长,短板更短”尴尬局面务必要打好的一张牌。
不过,要打好这张牌并不容易。在过去30多年的职业经历中,张宁曾多次与文旅系统打交道,他眼中的文化行业和旅游业定位有所不同,文化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也有所差异,如何让二者增进理解和合作,共同赋能青海经济社会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顺着这个思路,以建设文化和旅游名省为目标,青海文旅融合的篇章就此翻开。在过去一年里,青海建设文旅项目582个,累计完成投资298.39亿元,先后与9家省内金融机构、19家国内优秀企业和院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11个省区市文旅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不断对文化和旅游资源提质增效,让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对内融合只是一方面,不断加深的对外沟通也让青海悄然发生变化。在这方面,广大援青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这里才发现,青海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美丽。作为文旅人,我想为青海的文化旅游扎扎实实做些事,让青海被更多人知道。”2019年,郭法祥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援青干部,来到青海担任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在青海一年来,他一边努力克服高原缺氧的环境差异,一边协助张宁争取项目支持,促成了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仅2019年,青海全省共有152批970人(次)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推介和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了青海魅力。
在文化和旅游的赋能之下,青海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9年,青海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80.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20.4%,越来越多游客近距离体验和感受青海多元文化。今年以来,“大美青海 旅游净地”等关键词搜索数据更是以每月2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以前,青海旅游以省内大众游为主,省外高端游只占10%。如今,省外高端游已经占到了40%。青海不再只是人们印象里的‘过路的地方’了!”张宁说,“究其原因,文旅融合功不可没。”
疫情之下,逆势突围——
全力复苏、重振文旅行业
在成绩面前,文化和旅游工作有了更高要求,然而,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打乱了一切工作计划。
1月25日,青海省确认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青海文旅系统随之紧急按下“暂停键”——全省所有景区关闭,文化场馆闭馆,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关停,旅游团队业务停摆,各项文旅活动取消。
青海省共有文化旅游企业6385家,直接或间接受到疫情冲击的文旅产业从业人员约106万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旅发展,除了开展网上阅读、网上观景、网上观展等线上文旅活动,还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了解一线文旅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情况,先后召开的疫情研判专题会议多达27次。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的云谷川印象小镇从2018年开始筹建。当时,李家山镇党委书记杜军动员全体村民通过银行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准备打造一个集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生态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然而,因为疫情,原定于今年春节开业的小镇无法正常运营,此前筹备的物资近乎成了“垃圾”。“乡亲们投了那么多钱,可不能打水漂了!”没想到,正在杜军一筹莫展之时,张宁一行来到小镇走访,调研了解小镇情况,还对小镇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这让乡亲们倍感振奋。
像李家山镇一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年3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青海文旅人游青海”活动,厅党组成员分别带队深入8个市州了解文旅一线情况,对各地复工情况开展现场调研督导。调研中,张宁仍清晰记得大家的愁容:有人因不能复工而焦虑,有人对未来失去希望,有人因损失过多甚至心疼地掉下眼泪,这让他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线从业人员是文旅行业复苏的风向标,决不能让他们过苦日子!”在取得青海省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支持后,张宁组织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调整文旅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集中下达2.5亿元资金,提振行业复工复产的信心。同时,强化对重要政策、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分析监控,加快重点项目的审核和评审速度,帮助文旅企业与省内9家金融机构达成信贷项目191个、意向性贷款83.7亿元,提前向121家省内文化旅游企业下达奖励资金1580万元。
为进一步激活省内文旅市场,4月25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大美青海 旅游净地——青海人游青海”活动在云谷川印象小镇启动,还一并推出70条省内精品旅游线路。涅槃重生的云谷川更是在开园后不断迎来客流高峰,仅“五一”期间,小镇每天客流量就达到4000多人,单日收入10余万元,老百姓终于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
展望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之路越走越宽广
事实上,李家山镇所在的湟中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这里地形复杂、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湟中县380个行政村中有156个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如今,湟中县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3.7%降到0.23%。
在青海,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李家山镇不是个例。作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之一,青海省近年来不断依靠文化和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张宁介绍,围绕乡村旅游,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协调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扶贫局以及各市州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建立脱贫攻坚联络机制,已拨付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项目73个,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单位8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3241家。
除了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也在青海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让张宁引以为豪的便是青海文化的新名片——青绣。青绣是青海各族妇女代代传承的一项手艺,是青海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绣娘胡兰索卡一直和丈夫以务农为生,一年收入最多几万元。自从2016年被选派出省参加刺绣专业培训后,胡兰索卡发现,她从小和母亲学习的刺绣竟是一门能赚钱的手艺。从此,她在农闲时把刺绣当成事业,为了打通销路,她将青绣制作过程拍成视频,在线上推广。如今,她已成为拥有6000粉丝的网络红人,2019年的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推动下,胡兰索卡的故事正发生在青海各个角落。通过举办青海文旅产业创意人才培训、青绣上快手培训等多种活动,家庭式作坊和“刺绣公司+农户”“刺绣协会+农户”等业态不断涌现,青海全省现设立了16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年收入3580万元,新增10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0万名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
“文化和旅游是一业兴百业的产业,是一线带千面的工作,是一景富万家的事业。2013年以来,青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8.3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4.6%下降到2018年底的2.5%。这其中,文化和旅游的作用不容小觑。”不过,在成绩面前,张宁坦言,青海文旅的短板仍存在,青海文旅发展之路也还在不断探索,“文化和旅游是一项见效缓慢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但是我们会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断催生文旅新业态、拓展新领域、激发新动能,让青海依靠文化和旅游的力量,叫响‘大美青海 旅游净地’品牌,真正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赴青海省内文旅企业调研
净土、秘境、异域、山宗、水源……对外推介时,青海最希望游客看到的是什么?
面对这一问题,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相比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三江源等单独的网红景点,青海更想被人们全方位地认识。比如,青海各地区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再比如,青海的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民族团结进步、高原美丽城镇,它们都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大美青海 旅游净地”。
正如张宁所说,文化和旅游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底色,它的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青海的故事是文旅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现如今,通过深耕文化和旅游资源,青海这个曾经不受关注的“小透明”,蜕变为令人神往的网红打卡地,不断见证着文化和旅游的力量。
未来,期待青海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补齐短板,打响文旅品牌。也期待更多地区的文旅工作者肩负起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擦亮经济社会的底色,提亮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