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需要坚持以人民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同时保持与时代同步,将非遗传承发展融入当代生活中,不断释放强大内在活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围绕非遗多样展示、非遗线上线下购物以及互动参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让非遗以多种角度贴近生活,拉近与年轻群体间的距离,不断激发非遗的内在活力。
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动的文化印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其重要的原则,而“活化”则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非遗保护传承需要坚持以人民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同时保持与时代同步,将非遗传承发展融入当代生活中,不断释放强大内在活力。
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不能停留于过去的遗产维度,保持静止,而应将其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非遗,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有生命活力的遗产,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富有新生活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非遗的价值。只有融入当代生活,才能保持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
要将非遗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创意为依托,在保持本色的同时为市场所广泛认同。非遗源自生活,其保护与传承也应回归生活本身。非遗保护要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理念,非遗所保护的是在特定生产生活场景下形成的特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生活场景不断发展演变,非遗艺术、技艺等也要随着时代和生产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同步演化。如非遗中的夏布制造技艺,因传统的夏布用麻织就,非常粗糙,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夏布难有市场。传承者将现代特殊工艺引入夏布生产后,既保留了夏布的传统织造技艺,又提高了舒适度,让夏布制造这一非遗形式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
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让非遗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贴近当代生活,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今年遗产日期间,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和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八大网络平台承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借助国内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将非遗宣传与新传播手段相结合,通过线上展示、话题参与、互动直播等多种年轻人喜欢的玩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断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此外,《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的热播,让古老的钟表修复技艺、书画、织锦等非遗内容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大众所广泛认知,不仅激发了大众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热情,也让非遗在新的传播形式下焕发新的活力。
要通过现代营销手段,让非遗产品从深闺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扶贫功效。今年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将阿里巴巴、京东、快手等网络平台引入非遗产品销售,让非遗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更多消费者所了解和熟悉,并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多非遗项目位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对消费需求不敏感和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非遗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同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传承人愿“传”,但部分非遗项目却缺乏愿“承”之人。究其原因,是部分非遗传承人谋生难而引发的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非遗购物节”、电商平台、新媒体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搭建起非遗产品和市场需求的桥梁,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让非遗产品为更多消费者所了解,在带动欠发达地区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居民脱贫的同时,也带动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让非遗更具内生发展动力。湖南“非遗购物节·网红直播带货大赛”借助“直播+展位+摊位”的模式,为200个非遗项目的300款非遗产品进行了网络宣传和销售,总成交额超过280万元。丹寨县通过万达小镇建设,将7个国家级非遗和16个省级非遗项目引入小镇中,通过旅游发展,为非遗提供了对接市场的最佳渠道。万达小镇带来的大量游客,成为丹寨非遗项目的体验者和传播者,在为非遗传承人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要将非遗融入年轻人的时尚生活,让非遗与时俱进,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要将非遗中的文化元素提炼转化,结合时尚元素和市场需求融入非遗产品创新中,让非遗与时尚相结合,才能引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如“非遗服饰秀”的举办,让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借助现代工艺和国际化表达,满足人们的现代时尚需求,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上海宝山非遗项目罗泾十字挑花、高境布艺堆画等通过设计师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转化为时装、丝巾、装饰画等时尚单品,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偏好相结合,使非遗产品具有时尚感,并成为年轻人所喜爱的新品。同时,非遗也需要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