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原创展览是各馆以馆藏资源和自身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创意策划并实施的符合本馆定位的陈列展览项目。原创展览通过展出方的主题创意、自主研究和策划实施,成为博物馆最具创造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2019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超过3万个,其中临时展览15690个,比上年增加1447个,接待观众量达134215万人次。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原创性临时展览,基于成展条件和更新需求等原因,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展期大都在3个月至6个月之间。大量临时展览的涌现,将博物馆推向了原创展览的2.0时代。在临时展览结束之后,如何继续利用大量原创性展览成果,更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共享、为社会公众服务,成为文博机构策展人新的思考与实践。
原创展览成果的巡回性转化
文博机构间的交流展览,是馆际互通有无、实现藏品研究成果共享、提升博物馆展览影响力、扩大博物馆知名度的优质路径之一。各馆原创性临时展览往往代表着当地的地域文化特性和馆藏文物特色。将本馆成熟的原创展览转化为馆际交流展览项目,是博物馆提高展览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青岛市博物馆的馆内原创展览“盈寸乾坤:馆藏清代扇面展”“金韵含香:馆藏铜香炉熏炉展”“翰林墨迹:馆藏晚清名人作品展”都在成功展出之后,转化为交流展项目,在各地博物馆巡回展出。这些原创展览的巡回展出,成为馆际交流的重要基础,提升了博物馆展览的社会效益,拓展了地域文化的共享空间。
原创展览成果的陈列内容重构
原创性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具有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在策展过程中,文物藏品得到深入研究,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整合,进而产生新的价值。
青岛市博物馆2015年举办的“抗战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展”和2019年举办的“山海永辉:庆祝新中国成立暨青岛解放70周年展”,对青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与史料进行重点研究、整理和展示。从展品征集到无偿捐赠,从资料搜集到研究归纳,史实类展览通过策展全过程形成的研究成果,充实了馆藏资料中欠缺的实物、图片及重要史料。在2016年10月25日抗战胜利青岛受降日纪念日之际,“青岛史话:青岛地方历史陈列”中的“抗日战争”部分得以展线调整,增加了“抗战记忆展”中新入藏的市民无偿捐赠的抗战文物和相关史料,使之更为全面地展示了青岛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和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原创展览成果的社会机构响应
博物馆与社会机构间为达成文化传播的共同目标而配合协作的联动,是展览研究成果推广的又一动能。
青岛市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岁时佳兴:中国古典季节美学展”借自然与人文题材文物反映的季节之美,唤起公众对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让传统文化面向当代生活的策展理念,在展览结束后仍受到广泛关注。青岛市博物馆与青岛市委网信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了《二十四节气里的青岛》系列短视频,以展览大纲为蓝本的“风物:文物里的四季”系列文物赏析也在媒体平台合作连载或推送。
青岛市博物馆2018年举办的“从清爱堂走来:刘墉和他的书法艺术展”展示了刘墉为臣、为子、为师、为友的一生。优良的家风传承、清廉的为官之德是刘墉书法艺术展览所传递的精神价值。展览结束后,青岛市博物馆与多家学校、社区合作,将该展览转化为“弘扬好家风 共叙爱国情:刘氏家族的爱民之道”之“五进活动”,让原创展览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走近百姓。
“弘扬好家风 共叙爱国情:刘氏家族的爱民之道”进校园
原创展览成果的自媒体平台再创作
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博物馆以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建立起的公众服务平台,业已成为博物馆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推送内容的个性化特质成为文博机构自媒体运营吸引关注度、避免同质化的关键。以创新、创意带动原创展览成果的再创作与再发布,是博物馆信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更是以学术研究加速自媒体平台品质升级的助推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装上线的“‘瓶’安喜乐:馆藏明清瓷瓶微展览”和首届“丝绸之路周”期间推出的“碧海风帆:青岛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微展览”,也是青岛市博物馆原创展览成果的H5形式再创作和再利用。此外,今年新春之际推出的“千古清风:青岛市博物馆藏明清松、竹、梅作品展”,因展期内受到疫情影响,观众前来观展的脚步受阻。策展人利用官微平台,在闭馆期及展后推出了“松、竹、梅系列文物赏析”推送,既化解了观众观赏之困,又为青岛市博物馆自媒体的发布内容增添了新的原创力量。
如何让落幕的原创性临时展览不在结束后即封存,而是通过更多途径、更多手段持续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青岛市博物馆在合理利用原创展览成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做了体系化的模式探索,助力博物馆原创性展览在新时代赢得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