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也怕巷子深。如何将鲜为人知的精美非遗产品,带到广大消费者面前,打通产销渠道,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依托成熟的电商市场,新一代传承人借力移动端,生动直观地将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展现给广大受众,探索出非遗融入生活的有效途径。
邹小和:用最流行的方式传承古老技艺
邹小和在准备直播所用的食材
“老话说,西方有奶酪,东方有腐乳……”如果你曾在深夜刷到这样一条抖音视频,一定会对这位四川口音、名为“邹小和”的传统美食匠人产生浓厚兴趣。
作为四川省乐山市级非遗项目“夹江豆腐乳”制作工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今年35岁的邹小和从2019年6月开始,通过短视频及直播带货的形式,拓展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成效明显。
夹江豆腐乳由邹三和于1859年发明酿造方法,该菜肴精选优质黄豆,磨细、过滤、包点成块、晾干发酵后,加入多种中药材和特制的香料,拌和入坛,灌满曲酒浸泡,密封发酵。豆腐乳质地绵软,细腻化渣,深受川渝地区群众喜爱。
“虽然是100多年的老牌子,产品质量没得说,但是用手工做产量十分有限。”据邹小和透露,自己2003年毕业回家帮忙做腐乳,一做就是16年。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销量很差,但家里老人总宽慰他“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一辈匠人靠着他们的人品、口碑与匠心,让小小的作坊变成了流传百年的品牌。但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在变,就算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啊!”抱着“做一种味道,守一种精神”的初心,邹小和开始投身制作短视频和直播,决心通过目前最流行的推广形式,将民间传统美食和老一辈的手艺带到年轻人的生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了解非遗。
一开始,从未接触过视频制作的邹小和有些茫然。好在他七八岁就上灶台,对川味美食制作工艺和原材料,包括调料的发酵工艺、香料的应用都非常熟悉。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的视频制作技术慢慢成熟,视频风格也逐渐成型。
如今,邹小和的视频配乐多以古风为主,画面精致,随便点开一条视频,川菜的鲜香麻辣、街巷滋味呼之欲出。视频标志性的开头“老话说”是邹小和的爷爷、爸爸常常对他念叨的口头禅。粉丝还专门为他编了一个顺口溜:“每天不看邹小和,半夜饿得睡不着。”据悉,在疫情期间,邹小和创造了在抖音一周“涨粉”约180万人次的纪录。
高质量视频带来一定的粉丝基础后,邹小和架起了手机与聚光灯,开始尝试直播“带货”。6月1日晚8点,记者在抖音“匠在直播”中看到,邹小和现场搭起炉灶,与观众分享四川民俗美食“冷吃鸡尖”的传统做法。短短几个小时,直播间就涌入近4000名观众下单购买传统美食。
邹小和介绍,每期直播选题都视当季食材和相关节日节庆而定,比如快过年时腌制腊八蒜,夏季教大家做凉糕、凉虾。他说:“直播的目的虽然是推广产品,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普及一些民俗美食的制作方法,唤起大家对传统美食的记忆。”
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平台的支持,邹小和在抖音已累计吸引粉丝近1600万人。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受疫情影响,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网络平台为主,由阿里、京东、拼多多等10余家电商平台联合举办的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作为重头戏开展。“夹江豆腐乳”作为四川代表性非遗美食之一,参与到本次淘宝精心筛选的非遗购物专场。
“对当下非遗的推广,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邹小和认为,探索短视频和直播以来,线上销售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销量,而是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互动,我们能第一时间掌握用户需求,在口味、包装等方面进行快速调整与优化,这是过去不能比的。”
邹小和对于非遗如何更好地融入生活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只是通过当下年轻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把我们知道的、喜欢的记录并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不知道变成听说过、从听说过变成了解和喜欢。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王芝: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地改变现状
王芝直播带货现场
在人流如织的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藏着一家“有灵魂”的手作店——大街泥塑故事馆。这是一处以淄博市级非遗项目淄博软陶艺术为依托,进行创作、衍生品开发及产品营销的文化艺术场所。该馆负责人王芝便是淄博软陶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店里有几百件作品,每件都有特殊的故事。像戏曲娃娃系列,浓缩了泥塑特点和传统元素,要经过繁琐的加工。”王芝介绍。
走进直播间,王芝把产品提前归好类、放在手边,这样便于把它们最有特色的地方展现给观众。“开直播就要不停地讲,还得避免尬聊,一场下来累得嗓子疼。”这是她对网络直播最直观的感受。
软陶艺术起源于面塑和泥塑。软陶作为一种表现性更强的新材料,有其独特的延展性、可塑性,不仅能塑造种类各异的形象,也十分贴近生活,是手艺界自助制作的“新宠”。近几年,王芝创作了“周村芯子”场景作品等一系列软陶新作,致力于把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播推广。与此同时,她尝试着将一些成熟的作品或一部分手艺流程拍成小视频,上传至抖音、快手、趣头条等平台,很快发展了一批软陶艺术的粉丝。
王芝说,疫情期间,虽然门店生意萧条,但线上顾客的活跃度提振了她的信心。见同行搞直播,加上一些老客户提出要求,王芝跃跃欲试。她在张店、周村各设了一个直播间,从“网红”那里学习取经,开始了从“面对面”接触顾客向“屏对屏”直播的转型。
“线上没有人数限制,进入直播间,大家可以充分互动。带货虽以销售为目的,但只要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像软陶技艺的来龙去脉、基本制作步骤等,都可以聊。”王芝认为,直播看似简单,但如何生动地把背后的故事传播出去,十分考验一位主播的综合素养。
不找“网红”借流量,没有过多噱头,凭借趣头条的平台支持,4月初,王芝的首场直播吸引了2万人次关注,收入1.5万元。对于直播吸引的新粉丝,她的团队也及时进行客户维护,引导粉丝添加微信公众号了解软陶文创、进入淘宝店购物等。
在王芝看来,线上人气积攒和线下用户培育一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是技艺或产品本身是否在某些层面满足了大家的实际诉求。“我们的定制人像类软陶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只要客户提供一张图片,就可以按其要求制作出立体形象,用于婚礼、生日、聚会等场合,很有纪念意义。”王芝说。
在探索和尝试中,王芝第二次直播带货时,观看人数从2万人增加到2.8万人,直播账号也不断“涨粉”。她十分看好网络直播所带来的销售前景,尤其是观念变化所拓展的非遗发展空间。
“这不意味着线下门店不重要,有些操作在线上难以实现。比如我注册的‘小虾米软陶’工作室定期开设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课,如果全搬到线上,就失去了体验的乐趣。”王芝认为,无论技艺传承还是产品营销,都要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为此,她的团队还专门成立了雕塑公司,进行了一小部分产品的量产尝试。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王芝受邀参加淄博当地的“非遗购物节”及周村区文化遗产博览会活动,她与专业团队一起,在抖音直播平台进行周村区非遗产品直播展销。一同参与展销的还有馍馍酱、王村醋等知名“老字号”品牌。王芝表示,她期待有关部门对非遗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加以培训,引导传承人少走弯路,为非遗更好地借助科技力量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