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泉州市红莲木雕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澄怀似镜——张红萍木雕艺术展”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张红萍木雕作品25件,精选她从艺近30年来富有个人艺术创作特色的敦煌系列作品6件、随形木雕作品19件。
张红萍致开幕答谢辞
在开幕式现场,张红萍表示: “学徒的过程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师父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刀法要一练再练。在不断被挑剔、否定又不断被认可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痛苦和快乐。师兄之间互相学习和较量,也互相鼓励并跟随师父一起进行探索,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跟师父和师兄在一起的学艺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此刻在展厅里,围绕其身的是张红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说起学艺和近30年的雕刻时光,她的脸上闪着光。
张红萍向到场嘉宾讲解展品
展览现场
张红萍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惠安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惠安木雕经过无数工匠们接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演化成为了这座小城的象征之一。木雕影响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30年前,适逢惠安木雕行业大发展,木雕老工匠纷纷打破技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面向本地适龄男女敞开了学艺大门。当时年仅16岁的张红萍被一位民间木雕大师看中,进入到当地一家木雕厂开始学艺。
《道济禅师》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代,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惠安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依托“皇宫起”的闽南建筑,与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融合福建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具有粗犷、古朴、醇厚的特点,线条流畅,手法刚直简洁;人物造型凝重端庄,有明显的中原痕迹又具有南方文化细腻繁杂的工艺成分,是南派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2007年,“惠安木雕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惠安,不乏身怀绝艺的匠师运用师徒传承的方式精心授徒,但能在大师门下精研技艺十余年的人有多少呢?是时代、地域和机缘,让张红萍充分吸取了传统雕刻和传统文化的滋养,为她日后艺术之花怒放做好了准备。这是张红萍木雕技艺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吉祥天》
木雕工艺融合了许多其他艺术门类比如国画、陶瓷、石雕的不同技艺。在创作方面,张红萍主张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视野,让创作主题更加多元化,寻求把陶瓷质地、国画色彩和木雕工艺相结合进行大胆尝试,增加了取材内容,让传统木雕的表现力更为广阔。尤其是她所创新的彩绘更是集百家所长,让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
《反弹琵琶》
张红萍认为自己木雕创作的根在传统工艺上面,从学习传统雕刻起步、基础技法全面的她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创新和突破。2011年,张红萍去往敦煌莫高窟“朝拜”。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张红萍每天都去石窟中观摩壁画,走近每一尊佛像,细致地观察人物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丝纹理。在历代的佛像中,她最钟情的是唐代作品。在观瞻中,张红萍还注意到敦煌艺术“塑绘不分”的特点——在敦煌艺术中,“塑”与“绘”同属一脉,其理相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敦煌莫高窟让张红萍着迷,让她深深沉醉,五彩斑斓的彩绘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唯有用心感悟,才能抓住其精髓和灵魂,并以木雕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
回到泉州之后,张红萍开始尝试将传统的木雕工艺与敦煌莫高窟的矿物粉彩绘结合,再加以特殊的调制和上色工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磨合,她的木雕新作《出浴》诞生了——从雕刻如蝉翼的薄纱里透出的浴女肌肤,若隐若现……与传统的木雕相比,这件作品从外表完全看不出来它的材质是木材,许多人误以为它是陶瓷作品。“这就是矿物粉彩绘的神奇之处,”张红萍说。彩绘让人物立体感更强。最神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矿物粉附着更加紧密并且向木材里面渗透,与木质自然结合。时间越久,薄纱的立体感就越好,仿佛能掀起来一样。
《高山流水》
《九色鹿的故事》
继《出浴》探索矿物粉彩绘木雕成功之后,张红萍又花了大量时间继续研究莫高窟不同年代不同洞窟的彩绘技术,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她花了三年时间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创作了“盛世敦煌系列”木雕——《敦煌吉祥天》《敦煌高山流水》《九色鹿的故事》等敦煌古彩系列作品。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了那件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百花奖”莆田评比金奖的作品——《敦煌吉祥天》,它也是张红萍“盛世敦煌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以红木雕刻而成,是敦煌飞天造像之一。造像中的少女跣足莲座上,半蹲半坐;上身胸衣紧贴,缨络连缀,披巾缠绕,肌肤明洁,显出其身材婀娜;下衣宽肥,皱褶随双腿起伏,自然而富音乐性;手托半开莲花,神情专注,表现其心境纯美;层次分明于祥云之上的大莲花,更衬出天女身份和吉祥主题。大胆融入石窟彩绘和雕塑技艺的手法,已成为张红萍木雕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特色。
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张红萍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在木雕界,她自成一派,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一件件木雕精品。这些屡屡获奖的作品,为她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收藏者的喜爱。
作为一名传统手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张红萍将传承当作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艺。2015年,张红萍创办了泉州市红莲木雕艺术研究院和“师带徒”工作室,定期招聘对木雕技艺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士,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木雕技艺,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我希望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学习木雕艺术,把我们惠安木雕的技艺传承、发扬下去。”除了师带徒的方式外,她还经常走进高校课堂,让更多学生了解木雕、爱上木雕。2021年2月,张红萍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木雕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学徒的时候,师父总是说基本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功夫,这些枯燥的学习必须‘走过去’,根基才会扎实。我的体会是学习木雕一定要持守,心一定要稳——如果心不稳的话,你根本就学不进去;还有就是初心,初心很重要。学习的过程是非常苦的,没有怀揣美好的初心,你是很难‘走过去’的。”
说起传承与创新,张红萍认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回忆。背靠几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站在技艺精湛的前辈们肩上,青年一代应该进一步开拓思路,去尝试更多的创新。“面向世界,作为一名中国手艺人,我有足够的自信。我希望年轻一代人也要有足够的自信,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手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师父、非遗传承人,老师、院长……如果可以选择,张红萍最愿意做哪一个呢?“这些身份代表我人生不同阶段的节点。也许是小女人心态吧,我更愿意做一个追求美的人,让艺术生活化,在生活中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