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8日是英国纪念二战欧洲战场胜利的日子。本期推出“再听英国学者谈二战与中国”,转发《青年参考》2014年、《China Daily》2015年的两次专访,听两位汉学家谈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当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作用理应得到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
Rana Mitter 纳拉⋅米特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在这个时间点重写中国抗战史,其意义对西方而言在于让中国的战时贡献被更多人认知;对东方来讲,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思考亚洲的未来。
70年前的中日战争,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一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虽然中国是二战时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开战的国家,其发挥的作用所获得的认可度,却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甚至是1945年8月才参与亚洲战事的苏联。很大程度上,二战结束不久,中国的贡献就被西方各国抛诸脑后,成为冷战中黑白分明的意识形态下“不便提起的往事”。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推出了中文版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试图打破这种状况。
这位新生代学者披露了1937~1945年间一连串关于入侵、杀戮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乡;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斗法,到中国三大战时领袖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的所思所想……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图片来源于网络
挑战西方主流历史观
以往,在西方史学界的主流话语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始自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终于1945年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此,拉纳·米特并不认可。
在这位东亚问题专家看来,早在波兰遭入侵两年前,二战的枪声就已打响——1937年,在遥远的东亚,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被认为“唇齿相依”的国家爆发了可能是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其后8年间,随着战火愈演愈烈,这场原本被外界视为“微不足道”的局部冲突,逐渐演化成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平衡世界局势的一股重要力量。
米特在新书中开门见山的说:“中国对日抗战,是二战中一段了不起、却鲜为人知的历史。有关这场战争的叙述,是一个民族历经磨难的故事。”
在他看来,中国最先与日本开战,所获承认却不成比例。战后,中国被授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因后果在西方少有人知——1944年,约4万名中国士兵进入缅甸,与美英军队并肩抗敌,保障连接腊戌与印度阿萨姆邦的“史迪威公路”;而在中国境内,近80万日军陷入泥潭,中方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处于萌芽阶段的现代化进程遭到扼杀。
日前,米特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表示:“孱弱的中国在二战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外界对中国在此过程中付出的高昂代价并无全面认识。”
倘若没有中国的勇敢抵抗所构筑的屏障,日本控制全亚洲的野心有可能成真,美英能否取得胜利也将成为未知。正因如此,帮助西方人了解这段历史,成为米特撰写本书的初始动因。
已经发生的不容避讳
米特告诉《青年参考》:
“如果说二战是一部话剧,中国仍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幕。”
在这位有“新一代费正清”之称的中国通看来,西方人差点忘掉中国的战争,症结在于冷战。
米特在其著作中不无唏嘘地提到:“长久以来,无论在西方、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都很少有人愿意回顾这段令人沮丧的历史。这是一段尴尬的记忆——它是中国近现代灾难史的谷底,而新中国的辉煌似乎与它无关。”
另一方面,中共执政后,在西方眼中,中国瞬时从盟友变成了对手;日本反倒摇身一变,成为西方的“亲密伙伴”。按照米特的说法,中国因此成了“被遗忘的同盟国”。
冷战使中国通向西方的大门关闭了。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有关中国的档案是难以被公开的;即使公开,也没几个西方人能读懂中文。与此类似,西方也低估了苏联人对二战胜利的贡献,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公开相关档案才有所改观。
米特说:“冷战切断了(东西方)彼此的往来。双方都在回避对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成为具有威胁的共产主义大国。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这种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冷战中,尽管美国与苏联是敌对关系,但仍保持了外交联系。美国与中国的联系却完全切断了,甚至连民间交往也没有。或许,国与国不一定能够成为朋友,但应该保持彼此对话的机制。”
如今,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多已作古,有关话题不再为人讳莫如深。中国政府日趋开放的心态,也让中国在二战中的形象更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当今的中国对历史呈现越来越开放的态度,中国人对二战的反思向曾经的“西方盟国”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每到关键时刻,中国这个新的“负责任大国”总是与他们保持着相同立场。
米特认为,重写中国的抗战史,对西方来说,是要让中国的二战贡献重新被人所知;对东方来说,是要唤醒中国和亚洲关于二战的多元化、地方性历史记忆,从而为开展有关亚洲历史的多元对话提供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并非为了认清谁是战争中的受害者,而是要知道如何决定自己的未来。”
2019年10月,拉纳·米特在牛津大学与中英学者共话‘一带一路’
1931-1945 年间参与对日和对纳粹德国作战的各国人民,不论男女,都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在那场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所发挥的作用大于中国。
-----罗思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伦敦市副市长 罗思义(John Ross),也发表文章强调,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作用理应得到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希望其它各国的年轻一代都像中国的年轻人一样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罗思义(John Ross),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观察者网特约作者,英国学者、记者、博客作者、跨国公司顾问及经济评论家、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家。曾任时任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的经济顾问,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等职。他亦撰文盛赞中国以3000多万伤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罗思义(John Ross)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由于西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存在问题,更因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曲解。
西方媒体对二战的典型看法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先期攻占了太平洋群岛,而后才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并在欧洲战场击败纳粹德国,这在好莱坞影片中尽数体现。而事实和真相将还原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在二战中,美国伤亡的军民人数为42万,英国为45万,中国为3000多万,其中90%以上的人是牺牲在亚洲战场,而苏联为抗击纳粹德国牺牲的军民人数为2700万。日本和德国的绝大多数(近四分之三)军队,是与中国和苏联,而非美国和英国作战。
日本在亚洲战场的战略非常明确:击毁在珍珠港的美国舰队,而后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一个巩固的防御圈粉碎美国的进攻,直到美国同意通过磋商允许日本保留其在亚洲的部分势力范围。
日本轰炸珍珠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抵抗规模破坏了日本的这一战略部署。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日本80%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他们无法抽调兵力到太平洋战场与美国作战。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战争和攻击,如1944年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时所投入的兵力已达到50万人。
如果做一个更直观的比较,这几乎是日本在硫磺岛战役与美国作战兵力(2.1万人)的25倍,是日本在琉球部署的常规防御兵力(7.6万人)的6倍。鉴于美国在这两场战役中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如果日本能从中国抽调数十万兵力增援其太平洋战区,且不说盟军未必能在亚洲战场大获全胜,即使以量取胜,牵涉其中的美国伤亡人员将会更为惨重。
中国并不会像好莱坞一样夸大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它只是一再强调,每个参与国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每个国家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人能享受相对和平富足的生活的唯一原因,是因为这些历经了1931至1945年间艰辛战争的先辈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不是试图号召当代人能表现出前辈一样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我们至少应该铭记这一点。
全面审视二战,我们对各国参战人员以及各参战国的评价都要遵循以下两个事实:对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参战人员的英勇之举应一视同仁;在那场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所发挥的作用大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