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于1954年的北京舞蹈学校及其实验芭蕾舞团,自成立至今,贯穿始终的宗旨是持之以恒地创作拥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芭蕾作品,为世界芭蕾艺术之林贡献东方智慧。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官方社交平台推出在线文化讲堂:“芭蕾在中国”。通过中国“芭蕾大师”冯英的视角,从历史的脉络介绍中国芭蕾的起源与发展,藉由部分代表性芭蕾剧目向新西兰受众展示中国芭蕾风采,通过国际通用的芭蕾艺术语言讲述这段生动的中国芭蕾故事,并从中看出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从未停歇,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之姿,将一如既往持续推动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主讲人
冯英,中国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校长。
《在线文化讲堂:芭蕾在中国》主讲人冯英
第一集:中国芭蕾的创新
冯英:中国芭蕾艺术历经60多年探索,让我们拥有了足够的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中国芭蕾的独特韵味。尤其在对西方古典芭蕾程式化规定的破解过程中,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作品的出炉,可谓打破甚至是颠覆了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要求,如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总共6场,从序幕到尾声,无论是人物形象、音乐、舞美,还是剧情、段落等,都是根据中国受众的人文追求与审美习惯来进行创作的,希望观众可以跟着人物、节奏、剧情等一气呵成完整地欣赏故事,这部作品可谓家喻户晓、历久弥新。
第二集 中国芭蕾的韵味
冯英:当我们在演绎西方芭蕾经典《天鹅湖》时,一定是注入了我们民族的神韵,也即携带着中国舞者内在的、有别于西方演员的气质与韵味,并致力于运用西方芭蕾语汇来传递中华民族的情感与中国符号。从早期的《鱼美人》到《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作品融入了京剧、武术、中国古典舞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换句话说,我们在芭蕾创作过程中,同样是运用着民族元素去积极融入西方芭蕾艺术,如经典芭蕾舞姿Arabesque(也称“阿拉倍斯”,独脚站立,手前伸,另一脚一手向后伸)和“倒踢紫金冠”的大跳动作等,都是通过技术语言来精准表达、高度还原中国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再以中央芭蕾舞团代表作《过年》为例,通过中国人过大年这个切入点,向世界介绍中国春节以及背后的人文与情感,诸如贴春联舞、十二生肖、逛庙会等主题,均通过西方古典芭蕾形式来讲述中国的故事,从中让人感知到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与喜乐氛围。
第三集:中国芭蕾的未来
冯英:无论是中国芭蕾事业的发展还是世界芭蕾艺术包含中国韵味的话题,都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一核心。2015年,中央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正式成立。在人才培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等方面,学校与剧团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将年轻的学员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专门针对他们量身定做了中国第一部童话芭蕾,故事来源于敦煌题材《九色鹿》。
第四集:芭蕾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冯英:中央芭蕾舞团多年来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一定要以高水准演绎好西方芭蕾艺术,无论是浪漫主义芭蕾舞剧如《吉赛尔》(Giselle)《仙女》(La Sylphide ),还是古典芭蕾教科书级别的《舞姬》(La Bayadère)《天鹅湖》(Swan Lake)《堂吉诃德》(Don Quixote)等。同时,着眼于现代和当代,不断提升原创能力,运用好西方语汇来讲述中国故事。怎么来准确表述今天中国芭蕾艺术的魅力?在我看来,理应在五千年灿烂文明中汲取营养,以超前意识、思辨精神引领芭蕾创作,例如1998年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黄河》,在回望千年、穿越历史的舞台叙事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力量。诸如此类的原创性创作,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思考如何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深厚的支撑,以便更好地走向未来,在世界舞台中逐渐树立起中国自己的系统性学派和流派。
(图文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中央芭蕾舞团。文字整理: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