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徽剧
编号:Ⅳ-29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徽省
徽剧
徽剧《徽班》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
京剧以及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与徽剧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中国。
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
发展历史
元朝末期,南戏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弋阳腔流传到安徽省衍化成徽州腔和青阳腔,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徽剧的前身——徽池雅调。随后相继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
明嘉靖年间,在徽州腔产生的当时,中国颇有影响的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相继流入徽州。
为使弋阳腔的唱法更适合徽州村镇平民的口味,徽州艺人在演出时往往在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字句,连唱带说,通俗易懂。这种保持徽州语音声调,时称“徽调”或“徽州腔”。
清康熙、乾隆时期,徽州腔凭借徽商的推动和提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便形成了唱、念、做、打并重的剧种——徽剧。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演出,轰动京师。
民国十五年(1926年)左右,由于京、沪等地京剧的蓬勃兴起,徽剧渐渐衰落。
如今,安徽省徽剧团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演出,收获一致好评。
艺术特点
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
它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的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演出容量之大,表现力之丰富,令人惊叹。
徽剧表演题材广泛,表演场面或委婉细腻,或火爆炽列,表演形式灵活多样。
徽剧的表演讲究群歌齐舞的雄伟气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画面和身段的雕塑美。
其伴奏乐器多以徽胡、笛、唢呐为主,唱腔通俗易懂,节奏爽朗明快。
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特色,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
艺术成就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历史悠久,内容多样,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文戏载歌载舞,委婉细腻;武戏粗犷炽热,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乡土气息浓郁,风趣诙谐;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美和造型美。
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