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推介非遗微课堂“云南陶艺”中的《云南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书画风格而独步天下,是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紫陶不只是艺术品,更渗透着人生的态度。水火土木炼艺,书香笔墨入魂。
泥土承载着大自然的恩赐,凝聚着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在匠人手中逐渐成型。经过别具匠心的审美和琢磨,泥土就有了人性,有了艺术的魔法。
建水紫陶
《纸间重生》视频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素有“瓷国”之称。建水紫陶则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无对人体无有害物质。
同时,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风格古朴高雅,文气盎然。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由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
镇浆制泥
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特有的紫、白、青、黄、五花等五种陶土,采用传统的制泥方法。
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复五、六次,这样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细腻犹如膏脂。
手工拉坯
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一直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
湿坯装饰
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所以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
此做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刻绘万象。
雕刻填泥
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即将湿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
由于填泥的湿度与坯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填泥与坯体的收缩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二至三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填泥与器表成为同一块面。
高温烧制
雕刻填泥完成后,即可进炉烧制。
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150℃-1200℃之间,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称为“龙窑”。
无釉磨光
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
建水紫陶因泥料腻若膏状,经人工由土还原为陶后,可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
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
建水县
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这里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1994年,建水县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朝阳楼
气势恢宏的建水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建水县城中心。
朝阳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
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
整体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
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2013年3月,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十七孔桥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与之相连,因此俗称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一座,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造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