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马耳他国家图书馆合作在线举办“中欧古书奇谭——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早期版本的发现及考证”主题讲座。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创始人、科学老师马丁·阿祖帕蒂(Martin Azzopardi)担纲主讲。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晓龙、马耳他国家图书馆CEO谢丽尔·法尔宗(Cheryl Falzon)、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纪能文等出席。
此次讲座得益于一个偶然契机。2021年8月,马丁在捷克游历时发现了一本17世纪关于中国的珍稀古书——同为传教士的金尼阁(Nicoloas Trigault)根据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文日记翻译、扩充的拉丁语版本《利玛窦中国札记》。该书1617年在德国科隆出版,仅比最早的奥格斯堡版晚两年。《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有单印本,存世极少,是位于澳门的议事亭藏书楼的“镇馆之宝”,扉页有“平沙落雁”竖印四字楷书,扉页下方藏有中国地图。全书细致记述了西方传教士为了进入中国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不乏中国明代社会生活以及中西方早期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是17世纪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书籍。
马丁在捷克奥洛穆茨耶稣会士历史图书馆
马丁讲述了在捷克奥洛穆茨发现这本书的过程,并结合个人研究概要介绍了利玛窦其人其事以及全书的主要内容。该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看到利玛窦在中国广泛交游,大量阅读典籍,是明末中国的百科全书式描述;其余三个部分则按时间顺序描述了利玛窦来中国之前、之时以及其后数年间耶稣会的发展和故事。马丁认为,《利玛窦中国札记》可以媲美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或16世纪的《大中华帝国史》,但基于利玛窦的个人真实经历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潜心研究,《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于当时中国语言、文化和民俗有着更加准确和深入的描述。此外,这本书极有可能是第一本将中国的传统风水文化传入欧洲的书。
位于澳门的议事亭藏书楼“镇馆之宝”
讲座引发大家的浓厚兴趣和热烈探讨。尽管对利玛窦的基督教观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释的调和认识存在不同看法、甚或争论,但大家都认为,利玛窦学贯中西,推动了东西文化的认识和交流;要加强文化交流,多拆墙,少建墙;多沟通,少臆想。同一个地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必须相互理解、尊重、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