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点,铮铮弦音越过云端、直抵人心。继“太极云课堂”之后,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又推出“古筝云课堂”及“云端筝乐会”,让古筝这一古老的中国乐器在现代网络空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在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古筝教师凌嘉的主持下,中心古筝班的十多名学员将自行录制的古筝表演视频同时上传到古筝学习交流群,一场汇集了《菊花台》《映山红》《呼唤》等中外古筝名曲、经典与流行交汇融合的“云端筝乐会”就此上演。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古筝教师凌嘉与众学员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文化中心演出活动(张健勇/摄)
通过参加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古筝课堂近十个月的学习,这些本地学员们不仅多次参加了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下哈特市政厅等地举办的文艺汇演,而且在新西兰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全民居家禁足的近三个月时间内,与古筝教师凌嘉定期在线交流互动,以“云课堂”方式坚持习练古筝。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古筝“云课堂”在线教学
据悉,凌嘉每周均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授课一至两次,同时要求学员们每天都在微信群中上传自己的古筝习练视频,再逐一进行点评,帮助学员们纠正薄弱点、夯实基本功。通过近三个月的“云课堂”教学互动,这些学员们已将古筝练习融入日常生活,屡屡在学习群中分享居家练习的心得体会。基于“云端筝乐会”与集中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课程设置,大家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了。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学员经历了“五味杂陈”的宅家抗疫体验,通过“云课堂”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倒能专心致志投身于古筝练习中。
惠灵顿古筝小学员丽雅通过“云课堂”在家习练古筝(齐慧芳/摄)
将一曲《菊花台》演奏得如泣如诉的惠灵顿华人学员安安坦言,非常庆幸自己能与古筝结缘,这一练习为她度过这段居家禁足、抗疫防疫的非常时期增添了诸多乐趣与正能量。安安回忆说,最初是抱着让女儿学习中国古典音乐的目的接触古筝,以“陪读”身份在中国文化中心古筝班听课,没想到一触碰到古筝的琴弦,便对其独特音色一见倾心,结果比女儿更加积极忘我地投入古筝课程中,并且与女儿多次同台演出,共同表演《沧海一声笑》《春江花月夜》《茉莉花》《男儿当自强》等古筝名曲。
“不得不说,通过中国文化中心搭建的这个学习平台,尤其得益于专业性强、擅长教学的凌嘉老师的悉心指导,令我有了坚持至今的学习动力。”安安表示,凌嘉老师在疫情期间每天都通过网络检查功课,一一予以点评指导,如此认真细致的教学态度令她敬佩不已。为使自己在“云端音乐会”中表现出最佳状态,她不仅专注于日常练习中的指法训练、节奏把握、乐谱熟悉等细节,还针对自拍视频中的演出着装、环境背景、拍摄距离等都做了精心设计。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古筝教师凌嘉代表中国文化中心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参加演出活动(张健勇/ 摄)
整个“云课堂”期间,凌嘉不顾怀有身孕的特殊情况,对课堂教学质量要求“不打一丝折扣”,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她由衷赞叹学员们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守时上课的精神及对古筝课程发乎内里的倾心之爱。据她介绍,古筝班的大小学员们年龄跨度大,最小的年仅4岁,最大的已近60岁,彼此生活方式、作息时间、接受程度都不同步,在新西兰抗疫“居家令”下互不见面,却需要在学习进度、习练时间、情绪表达上彼此配合,呈现一个相对完整、流畅的古筝作品,这一点极具挑战性。令她倍感欣慰的是,每位学员都倾尽全力投入其中,不仅认真习练演奏,还精心录制视频,最终呈现出一台充满乐感、情感默契的“云端筝乐会”。
惠灵顿古筝小学员梅疏影通过“云课堂”在家习练古筝(图片由凌嘉提供 )
惠灵顿古筝学员安安通过“云课堂”在家习练古筝(图片由安安提供)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划上“休止符”,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的现场授课、实地演出活动也尚未恢复,热爱音乐、舞台表演的器乐班师生们对此难免有些怅然。虽说线上教学、云端音乐会等模式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但从目前多方反馈来看,反而更贴近当代人的社交模式与交流习惯,不少学员乐于将自己的练习视频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这也给中国古典器乐的普及提供了新渠道。希望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新西兰民众关注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古筝教师凌嘉与众学员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化中心演出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张健勇/摄)
摄影:张健勇、凌嘉、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古筝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