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由《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华乐团联合主办,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协办的 《乐见音乐家系列之魔笛》讲座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讲座由《联合早报》副刊主任胡文雁主持,中国笛子大师张维良作为主讲,与到场嘉宾、公众畅谈了他对于中国音乐以及笛箫艺术的独特见解。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马红英,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等出席本次讲座。
张维良教授就竹笛音乐特征、竹笛音乐的传承与流变、笛箫音乐的当代化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张维良教授语言风趣,旁征博引,不仅为嘉宾与公众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演说,还现场演奏了《喜相逢》、《姑苏行》等选段,赢来阵阵掌声。讲座现场还设置了公众提问与有奖问答环节,张维良教授以生动的例子做出了回答,并使用笛、箫进行现场示范,让公众对中国音乐,对笛箫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张维良教授说,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竹文化从未中断过。竹子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一种气节,竹之用途、精神、内涵在华人社会代代相传,笛箫艺术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同样是经久不衰的。但是,传统不等于保守,现代不等于无序,许多传统的艺术要通过现代的方式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张维良教授以竹笛音乐的交响化为例,讲述了包容对于文化的意义,无论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还是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碰撞,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有必要的。新加坡就是一个对文化充满了包容性的国家,艺术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绽放。
中国音乐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枝,传统乐器的历史更是超过了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字,笛与埙在八千年前的记载中就曾出现。这是因为,音乐无处不在,人类感情的传递都是从音乐开始的。张维良教授强调,中国音乐是要听内涵、听味道的,这也是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的不同之处。中国音乐代表着华夏儿女的情感,传统乐器谱写着古老的中国故事。作为一个华人,应该学着从艺术的层面去了解、欣赏与思考中国音乐,从中国音乐中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传承千年的遗风余韵。
对新加坡公众而言,除了现场聆听音乐会之外,“乐见音乐家”系列讲座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了解中国音乐的方式。主持人胡文雁说道,像张维良这样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都是值得学习的。与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能够给中国音乐的爱好者更多的启发,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音乐,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