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土木炼艺,书香笔墨入魂。泥土承载着自然的恩赐,凝聚着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并在匠人手中逐渐成型:经过别具匠心的审美与琢磨,泥土便有了灵性、有了魔力。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风景如画,风物独到,其制陶历史由来已久,拥有多项制陶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畔的建水紫陶、香格里拉的尼西黑陶、西双版纳的傣族慢轮陶、玉溪的青花、丽江古城的金沙陶……丰厚的自然资源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共同孕育出璀璨夺目的手工技艺,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支持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现通过脸书、优兔、抖音(海外版)、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官方自媒体社交平台,分享由中国云南省图书馆、上海东方明珠国际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非遗微课堂:云南陶艺”系列微短视频,与新西兰网友在云端品鉴极具中国民间智慧与地域特色的制陶工艺,一同感受泥土的芬芳与自然的馈赠。
尼西黑陶:古朴大气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省的八个自治州之一,首府香格里拉市,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26个民族在此相融共济。
千百年来,古老的文明技艺在这里延续传承,黑陶正是藏族民众适应雪域高原环境而创造的火塘文化生活的产物,人们用黑陶罐煨茶、用黑陶锅炖汤、用黑陶炉烧炭取暖,这种黑色陶器烹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炊具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儿,始终贯穿着尼西人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
尼西乡汤堆村,拥有两千多年的黑陶制作历史,以其规模品质最为知名,其工艺享誉滇西北及毗邻地区。制作黑陶必须使用当地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黏土,按比例混合后,经过淘洗,打好成团,反复揉泥,以木制工具拍打夯实塑形,并绘刻图案于其上。
尼西黑陶采用原始的烧制方式,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时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坯放进火里烧至数十分钟,然后盖上松针、锯末,经过简单堆烧之后,就变成了墨黑的颜色,最后经过清洁和打磨,一件美观大方的黑陶作品就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这些黝黑铮亮的陶器,体现着浓郁的藏族文化,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罄,古朴大气。这种原始粗犷之美,既代表了审美趋向,也是一种文化标志和符号,凝结着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