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Du Liniang is truly to have known love……
Love is of a source unknown,yet it grows ever deeper.
The living may die of it;
By its power the dead live again.”
Tang Xianzu,Preface to Peony Pavilion,1598
9月23日晚,惠灵顿派拉蒙影院诺大的影厅内寂静无声,渐黑的幕布上,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于1598年写在《牡丹亭》中最广为人知的前言:“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以醒目的英文版本跃入观众的眼帘。
有关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学巨匠代表作品的一幅幅巧妙布局、对比鲜明的精美画面,和一行行引经据典的英文注解,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观众。维多利亚大学戏剧系高级讲师、戏剧导演梅根·埃文斯博士结合自己亲手制作的PPT,做了题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的汤显祖》的精彩演讲。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恰巧回答了莎士比亚一个很有名的问题,也是莎翁最经典的语录之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在《牡丹亭》里,正是源于杜丽娘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她最终死而复生。”梅根·埃文斯认为,至情至性的人物角色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这些共通之处让两位文学巨匠实现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一名醉心于戏剧艺术,尤其对中国戏曲情有独钟的新西兰学者型戏剧导演,梅根·埃文斯在维多利亚大学戏剧系的研究与教学重点是亚洲及跨文化戏剧表演,她曾经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和夏威夷大学,研究方向正是中国戏曲。
“通过梅根·埃文斯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听众一步步走近这两位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却拥有相似文学成就的戏剧大师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在戏剧创作上的‘同与不同’,折射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国明代在戏剧文学创作乃至意识形态上不约而同萌生出来的创新理念。”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如是说。
缘何定义“中国的莎士比亚”与“世界的汤显祖”?梅根·埃文斯说到这两位文学巨匠在作品与创作方面的相通之处:均深谙戏剧舞台表演之精髓,台词与对白专门适合演员们“说唱”,而不是仅仅为了阅读;《哈姆雷特》与《牡丹亭》均围绕理智与情感的核心线索展开情节,以及这两方面对人物行为造成的不同影响,如哈姆雷特一直顾虑重重,一旦做出决定又往往出错。杜丽娘重情重义,最终借助强大的情感克服了死亡。虽然结局不同,但都出于相同的“因”;东西方戏剧在布景、台词、表演与观众想象空间之间的关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鉴于此,《哈姆雷特》改编成中国京剧,《牡丹亭》花落南半球,不足称奇。
谈到两位大师的不同之处,梅根·埃文斯则认为,汤显祖等中国戏剧家的作品重在与民分享,拥有异常丰富的民俗风物和深厚的草根情结,往往将音乐、演技和动作、杂技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而在英文中,“戏剧”翻译通常是歌剧(opera),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歌和演技,在这方面东西方戏剧艺术存在较大的区别。
那么,优秀的戏剧作品一旦跨越时空来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面对观众提出的疑问,梅根·埃文斯举例说,上海京剧院曾经制作“中国京剧版《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这是一次东西方戏剧的交汇,也是一次文化的对话。作为纯京剧化的尝试,这部作品在舞台呈现上严格遵守京剧写意、虚拟的美学原则,以程式化的表演塑造人物,追求简约、空灵、写意的艺术风格,达到了顺应当代人艺术创意和审美习惯的传播效果。事实上,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门类,形成易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是各国文学艺术家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活动现场,梅根·埃文斯为观众们带来了中国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集结两岸三地一流创意设计师精心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录像光碟,撷取了其中最为经典的游园惊梦片段作经典回放,并配以昆曲原唱的英文字幕,将这部以精致画面、年轻面孔、生旦并重为表现特色的青春版《牡丹亭》,再一次呈现给观众。
“当然,相比莎士比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中国的汤显祖及其作品,在世界各国民众中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这场高品质的展览展示、对接当地的戏剧表演和深度交流的学术研讨活动,借助新西兰戏剧专家的专业解读,帮助新西兰民众对中国戏剧获得全新、全面的认识,也希望我们从中获得更接地气、更聚人气的交流传播方式,切实做好中西方文化的有效沟通与互鉴互赏。”郭宗光最后总结道。(翻译:孟凯)
梅根博士解读京剧版《哈姆雷特》的人物角色
梅根博士演讲题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的汤显祖》
梅根博士作《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的汤显祖》演讲
现场演示《牡丹亭》中的经典语录
现场演示中西方戏剧创作“同与不同”
观众认真聆听梅根博士演讲演示
梅根博士与观众进行交流(摄影: 孟韬、张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