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鸟之旅
中国是世界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鸟类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排名第4。作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的四川省,有若尔盖、九寨沟、峨眉山等46处重点鸟区,居全国第一,鸟类资源极其丰富。
100多年前,中国现代观鸟运动兴起于四川成都,经过多年积淀,四川形成了越来越普遍的观鸟活动大众氛围。
本期,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邀您从四川的4条观鸟之旅线路:阿坝高山及湿地鸟类大区、甘孜高山峡谷鸟类大区、华西雨屏带鸟类、成都市以及周围鸟类,开启一场观鸟盛宴。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高山及湿地观鸟线路
这里的弓杠岭森林垭口海拔4300米,广袤的针叶林里不难发现珍稀鸟类,途经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观鸟,夏季有众多水鸟繁殖。还有若尔盖花湖生态旅游区、扎萨格神山、巴西森林、红原草原、刷经寺森林、梦笔山垭口、阿坝卓克基土司官寨……这些地方都是观鸟的天堂。
图片欣赏
蓝马鸡,是中国特有留鸟,仅见于青海东部和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与其他栖息地相隔甚远的宁夏北部贺兰山,为典型的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鸟类。蓝马鸡在若尔盖县包座自然保护区有较高的遇见率。
红腹山雀,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内见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区,为各地不常见留鸟。常栖于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混交林环境,有时亦见于竹林。除繁殖季外,常成小群活动,夏季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为食。
黑颈鹤,中国特有的鹤,世界上唯一一种繁殖、越冬于高原地区的鹤种,也是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在青海省青海湖畔获取标本后科学命名的最后一种鹤类。每年春夏季可以在若尔盖观察到它们的繁殖行为。
鹮嘴鹬,在全球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中亚和南亚地区,为亚洲特有鸟类。大部分种群栖于海拔1700-4400米的地区。常成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水中的昆虫幼虫和甲壳类等底栖动物为食。鹮嘴鹬在我国数量较少,保护色较好,野外遇见率较低,在我国四川阿坝州的若尔盖地区有较高遇见率。
斑尾榛鸡,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偏爱在树上活动的雉类,仅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青海三省,十分罕见。成年斑尾榛鸡为较为严格的植食性,主要以柳和桦的芽叶云杉种子为食,辅以其他植物的花、叶、嫩枝梢,嘴的形态进化适应于可以一次性啄取整个柳芽。
四川林鸮,为1866年由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科学发现者,世界知名动植物学家,法国神父Armand David(中文名谭卫道)在四川的森林中猎获,并于1875年被正式命名为长尾林鸮的一个亚种,现在普遍认为是独立的物种,为中国特有留鸟。推荐四川林鸮的观察地点有四川的九寨沟及临近的若尔盖林区。
朱鹀,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内见于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为地方性少见留鸟。常栖息于中海拔地区山谷两岸的低矮柳丛和小形灌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叫声较为复杂,常发出具一串连续的似金属音的“喂唧喂唧喂唧唧”声。朱鹀在我国分布较为狭窄,数量较少,野外遇见率不高。
大噪鹛,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内见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为地方性常见留鸟。常栖息于中高海拔的亚高山和高山森林灌丛及林缘地带,有时亦见于人工建筑附近。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和植物种子、果实为食。大噪鹛在其分布区通常都不难见。
雉鹑,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雉鹑在四川梦笔山地区的遇见率较高,早晚时期山顶周边的杜鹃灌丛附近时常可以听到、看到它们。
黑头噪鸦,为中国狭域分布的特有留鸟。仅见于青藏高原东部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已知栖息地散布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和西藏东北部,各地理种群多间断分布,四川九寨沟地区靠近该物种的分布中心。黑头噪鸦在川西的马尔康梦笔山山顶附近的针叶林中可以小概率看到。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高山峡谷观鸟线路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南北长约650公里,东西宽约500公里,北部为川西北丘状高原,南部系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区。
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植物带,甘孜州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林地面积接近四川全省的1/3,森林覆盖率达到34%。州内野生动物类群繁多,据最新调查,其中鸟类已经超过500种。
黄臀鹎,主要分布范围在中国境内,喜欢中低山海拔山区林缘地区的鸟类,在干热河谷地区较为常见。除了繁殖季节,在其它时候均成小群活动。喜欢以果实、昆虫为食。
灰头斑翅鹛,灰头斑翅鹛知名亚种Sibia souliei souliei只生活于中国,见于四川中西部和中南部,云南的中高海拔山区针阔混交林,尤其喜好在多苔藓的树干中层活动。雄性表现出比雌性更丰富的鸣声。非繁殖季节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时常混入“鸟浪”活动。主要以苔藓中的昆虫为食。灰头斑翅鹛在二郎山东坡有较高的遇见率。
宝兴鹛雀,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内见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地区,为地方性不常见留鸟。常栖息于中高海拔的灌丛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叫声较为单调。宝兴鹛雀在二郎山有一定的遇见率。
宝兴歌鸫,产地在四川省宝兴县,故名。为中国特有鸟类,根据形态学研究,亦有科学家认为宝兴歌鸫是单型种。喜好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多单独或成对在林下灌丛和地面活动。宝兴歌鸫在二郎山有一定的遇见率。
金色林鸲,常喜爱在林下地上奔走,在急速奔跑一阵后,常将尾翘到背上,也在林下灌丛枝间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很少做长距离飞行。性胆怯,善于隐藏。雄鸟浑身金黄色,非常显眼,观赏价值极高,在华西雨屏带的众多原生林地中有几率看到。
金胸歌鸲,在国内见于四川、陕西等地区,为各地区少见夏候鸟。常栖于中高海拔的针阔叶混交林、竹林、林缘灌丛地带。常单独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叫声婉转动听。金胸歌鸲在二郎山地区有一定的遇见率。
白领凤鹛,在中国为西南山地常见中海拔林鸟,常结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种子为食。叫声较为单调,连续而较为尖锐。
黄喉雉鹑,为中国特有鸟种,见于四川西部的甘孜州、青海玉树以南、云南西北部、西藏的昌都和林芝等地区。常栖于高海拔的针叶林、高山灌丛和林线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尤其喜好高山栎林。除繁殖期外,黄喉雉鹑常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尤其以针叶林和疏林灌丛最常见。
花彩雀莺,是一种高寒山地和高原鸟类。体色鲜艳,是川西地区明星鸟类之一。性情活泼,行动敏捷,频繁地在树枝和灌木枝间穿梭、飞行、跳跃或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白马鸡,是中国胡焕庸线以西特有留鸟,见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南部和西藏东部高山地区。栖息于多种生境类型中,包括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以及镶嵌在各垂直植被中的高山栎林,尤好在开阔的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活动。白马鸡的所有巢都被灌丛、石壁、倒木遮挡,并且有进出通道。巢皆为浅盘状,巢材为枯枝落叶,夹杂少量羽毛。白马鸡在川西的康定、稻城等地都可以看到不惧人的种群,以上两地观察难度不高。
华西雨屏带观鸟线路
华西雨屏带为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是中国西部地区以阴湿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的气候地理单元。该区域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长400-450公里,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以自然风景优美、天然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而享誉中外。
区内鸟类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其中仅峨眉山与都江堰鸟类均分别达到或接近300种,分别占中国和四川省鸟类种数的25.3%与 48.3%。其中,中国特有鸟类43种,占中国特有鸟类的43.4%。
银脸长尾山雀,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为中国西部特有留鸟,仅见于四川西部和东北部,甘肃南部、宁夏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陕西秦岭以及邻近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生活在1000米-2000米的中高海拔山地森林,尤好针叶林与栎树混交林、栎树林,也见于低矮乔木和灌丛。除繁殖季节外,常成小群活动,捕食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的幼虫和其他蠕虫,也取食植物的嫩叶和果实。
蓝鹀,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内见于四川、陕西、甘肃、江西等省,为地方性不常见留鸟,有随气候变化作垂直迁移的习性。常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林缘灌丛等地带,非繁殖季有时亦见于村落附近的林缘灌丛、草地、果园等环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草籽、植物种子为食。
斑背噪鹛,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重庆、湖北西部、宁夏固原六盘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2600米的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灌丛、次生林和地边灌丛中。常成对或单独活动,较少成群,冬季则会与其它同域分布的噪鹛混群活动。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为食。斑背噪鹛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巴朗山有机会遇到,遇见率不高。
金额雀鹛,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内仅见于四川、广西等地区,为当地少见留鸟。常栖息于中海拔的常绿阔叶林环境,尤好在覆盖苔藓的树干处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金额雀鹛在四川龙苍沟中海拔的常绿阔叶林中筑巢繁殖,有不高的遇见率。
暗色鸦雀,为中国特有留鸟,见于四川、贵州等地区。主要栖息于2300米以上,杂有乔木和灌木的浓密竹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植物种子、竹子嫩芽和昆虫为食。叫声较为单调,边飞边叫,只做短距离飞行,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幼鸟多停歇在其间的杜鹃灌丛上乞食。在四川瓦屋山、泥巴山和峨眉山的中高海拔林缘灌丛和竹林环境有机会遇到。
三趾鸦雀,三趾鸦雀为中国特有留鸟,只见于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常栖息于1500米-2700米的中高海拔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地带,尤好在较大型的竹林活动。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常对人充满好奇,甚至靠近安静观察。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为食。三趾鸦雀在四川瓦屋山、龙苍沟等地区的大型竹林或灌丛环境有一定的遇见率。
灰胸薮鹛为中国中国胡焕庸线以西特有留鸟,分布区域极其狭窄,仅见于四川中南部的雅安、峨边、屏山、马边等地到云南东北部的山区森林,主要见于常绿阔叶林,海拔范围为500米-2200米,并偏向于阳坡。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叫声婉转,常年可听到雌雄互相联络的鸣唱。灰胸薮鹛在四川的老君山、龙苍沟等地有一定的遇见率。
红翅噪鹛,主要见于中国四川中部和西部,云南北部和广西,以及国外的越南北部。常结群栖息于海拔 900-3000米的山区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叫声婉转动听。红翅噪鹛在我国四川龙苍沟、峨眉山地区有一定的遇见率。
棕噪鹛,为中国特有鸟种,见于长江以南的中海拔常绿阔叶林、山地灌丛或竹林。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情羞怯,很少出现在空旷地带。主要以昆虫和植物种子、果实等为食。集群活动时彼此发出嘈杂响亮的联络音,响彻幽静的山谷,不时出现在森林中高层,并先后划过林窗。在四川省瓦屋山、龙苍沟一带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较为易见。
成都市以及周边观鸟线路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市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再加上城市湿地和绿地的不断增加,鸟类数量众多。
青头潜鸭,2011年以来,仅在中国西南四川和云南省有记录,其中四川的川西平原的湖泊和河流中,尤其是城市湿地环境,有多笔个体越冬记录,包括成都市、广汉市、德阳市、绵阳市,以及隆昌县等。近年来,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列为极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推测低于1000只。常于多芦苇的淡水湖泊和沼泽环境繁殖,冬季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塘和水库等水域,有时与其他潜鸭类混群活动。以水草为食,有时亦捕捉小型水生昆虫、蛙类等。成都平原有不稳定越冬记录,但发现后普遍可持续观察10天以上。冬季在成都市区、德阳、绵阳等地偶见。
领雀嘴鹎,主食植物,包括果实和种子,常成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鸣声婉转悦耳。在成都可见于绿地和周边丘陵地区。
黑短脚鹎,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集群有时达100只以上,偶尔也见和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常在树冠上来回不停地飞翔,有时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站于枝头。偶尔也见栖立于电线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善鸣叫,有时站在树顶梢鸣叫,有时成群边飞边鸣。食性杂,主食昆虫。在成都周边为繁殖鸟,可见于峨眉山、青城山等地。
灰胸竹鸡,为中国特有留鸟,见于陕西省秦岭以南,四川盆地以东的中国长江以南中低海拔地区。常栖于山地丘陵和临近的平原地带,昼出夜伏,善于跳跃和奔跑,飞行能力弱,见于各种林地环境,尤以竹林、灌丛和草丛地带为多,对人类活动有一定适应性,是一种社区伴生鸟类,入夜前扑动翅膀,攀爬栖息于竹子和树上。性喜结群,偏好水源地,如溪流和河流附近活动,夏季以泥沙地作为种群交流的场所,进行泥沙浴,冬季的集群较大。在栖息地常能整日听到雄性灰胸竹鸡的叫声,声音识别度很高,响亮而聒噪。是成都市区最常见的野生雉鸡,见于小区、校园、公园。
白头鹎,成都常见鸟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地区。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食性杂,兼食昆虫和植物性食物。在成都几乎全年随处可见。
白颊噪鹛,喜成群活动,集群个体从10余只到20多只不等。性活泼、频繁地在树枝或灌木丛间跳上跳下或飞进飞出,遇人等干扰,立刻下到树丛基部,躲躲闪闪和毫无声响地在低枝间穿梭或藏匿,一般不做远距离飞行,有时也通过在地上急速奔跑逃走。在成都市和周边广泛分布,是最为常见的鸟类之一。
棕脸鹟莺,中国最小的鸟类之一,性活泼,喜在树枝上不停跳动,外形可爱,常常成群或者和其它小鸟混群活动,主食小型昆虫。在成都市内的公园、小区便可以看到。
鸣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西南山地(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