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琴声自远古而来,千江水千山月次第展开……从古法斫琴到以器入道,从天地精神到人文情怀……非遗•中国古琴艺术保护单位钧天坊“空降”惠灵顿,蒂帕帕300人剧场座无虚席,醉心“中国天籁”的新西兰乐迷发来回响:“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古琴和演奏!”
10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联手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国家非遗保护研究基地钧天坊,开启新西兰之行的第一场演出——首都惠灵顿蒂帕帕博物馆中国古琴音乐会。在斫琴大师、钧天坊创始人王鹏阐释中国几千年古琴文化的同时,数百名听众聆听了一曲曲由中国古琴及古琴与箫、吉他联合演绎的东方天籁。这也是身为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单位的钧天坊首次登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舞台,从惠灵顿至奥克兰开展历时五日的巡演与学术交流。新西兰主流媒体The Dominion Post(《自治领邮报》)与惠灵顿Independent Herald(《独立先驱报》)也提前发布了这一演出消息。
远古之音 众艺之首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门古老的艺术,叫作古琴,它不仅是音乐的文化,也是中国文人文化——琴棋书画中的首个代表。”继开场由钧天云和乐团李璇、常译平、刘小冈联合献上琴歌合奏《杏花天影》、乐团团长王鹏亲自弹奏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平沙落雁》琴曲之后,这位斫琴与演奏兼善的古琴艺术家、国家非遗“古琴艺术”项目传承人走上讲台,以深沉绵厚的声线娓娓道来古琴的历史缘起、斫琴技艺与发展脉络。
结合东晋顾恺之所作的《斫琴图》和一张张古琴实拍照片,王鹏阐述了古琴的传统制作技艺,总体分为选材法、造型法、槽腹法、合琴法、灰胎法、研磨法等十大步骤。依据鉴赏角度,目前除50多种传统琴式外,已经涌现出诸多的创新琴式,以王鹏新创的“青鸟”琴式为例,取自《山海经》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之名,具有音色雄浑劲健、低者如深潭、高者如破空的特有音效。而当幕布上出现由王鹏亲制、亮相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太古遗音”古琴照片,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王鹏看来,从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琴这件贯穿中国三千多年历史的器物,传递出“类万物之性、通神明之德、寻天地之合”的“以器入道”最高境界。头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项称号的钧天坊,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古琴艺术传承与发展,并将古琴与中国文化融入文人生活的美学设计,已形成涵盖古琴研发与制作、古琴艺术教育、展览演出、音视频制作、琴学编辑出版、美学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古琴生态基地。
天地精神 人文情怀
“如果谁问我古琴是什么?我就告诉他八个字:天地精神,人文情怀。”王鹏这一经典论断,道出了古之琴道的核心审美观和对乐音、生命、宇宙关系的思考,其“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精辟观点引发了现场琴友与乐迷们的共鸣,也引来新西兰音乐界人士提笔记录。
通过王鹏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多听众了解到:自天地之始,人们对于乐音和噪音无从分别,舜使夔辨五音定六律,依五行属性定下了宫、商、角、徵、羽。自此,乐音作为宇宙空间存在的正能量,对应着天地五行的属性,进而与人体的五脏乃至情绪的反应暗自勾连,音乐也成为影响人们情绪、生理乃至思想品格的重要能量。
为使听众切身领会五音与五行、五脏乃至五常之间的内在勾连,习古琴1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张璐,现场演奏了相传始作于中国远古时期的《神人畅》,干脆利落的指法和大量使用泛音的曲风,倾刻飘荡出空灵、纯净、悠远的远古之音,表现出“音乐感天动地、神与人共欢畅”的祥和场面。据王鹏介绍,鉴于已不可考的年代,此曲创作时仅用到古琴的一至五弦,但全曲尽用十三徽,甚至动用了徽外音,以表现出神的无所不在。
云水万象 弦觅知音
在接下来的古琴汇演中,以手法洒脱灵动而著称的知名古琴演奏家、钧天云和乐团艺术总监杜大鹏为听众带来了经典名曲《大胡笳》,其刚健古朴的气韵和悲壮委婉的曲风,充分表达出主人公浓重的思乡之情和难舍骨肉分离的惆怅。
同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自幼习琴的卓然,现场演绎了汉族古琴曲《潇湘水云》,既演绎出碧波荡漾的气象,又表达出曲作者对山河残缺的伤感;由张璐演奏的素有“琴曲之王”美誉的叙事琴曲《广陵散》,则表现出“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战争场面与杀气腾腾的千军万马之势;两位青年演奏家双琴合奏的《流水》,以完美的配合与清新的曲风,寄托了伯牙、子期通过琴声获得高山流水之印象而到达友谊最高境界——知音的理念,进而表达出“智者乐水”的旷达心态。
最后,王鹏率杜大鹏、刘小冈联袂献上流传久远的古琴名曲《阳关三叠》,融合古琴、箫、吉他三种乐器,和而不同的神奇组合与水乳交融的演奏水准,演绎出该曲目特有的沉郁婉转与离情别绪,令听众深深为之动容。
很多乐迷在演出结束后不舍离去,他们不约而同表示,通过此次演出对中国古琴乃至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中国文人文化与古琴之间的历史渊源,也明白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和“以正音来正心、音正而行正”的古琴之道。从事生物研究的新西兰乐迷伊尔卡·哈伍卡拉在演出结束后即发来邮件,由衷感慨这是他“迄今见过的最棒的古琴演奏”。
次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和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率队,古琴演奏家们前往新西兰音乐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两国音乐家就中国乐器在新西兰的受欢迎程度以及新西兰音乐家对于中国古琴文化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了深度交流。新西兰音乐学院执行院长杜加尔·麦金农表示,期待双方未来能够达成高水准的音乐创作、合奏表演与全方位的艺术交流。
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蒂帕帕三百人剧场座无虚席
古琴与箫、吉他演绎《阳关三叠》
王鹏阐述中国古琴的历史源流
在新西兰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张璐演奏《广陵散》
合影(摄影 : 张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