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晚年时因太过迷恋颐和园的山水,拍摄了许多在颐和园中的生活照,其中有游园的乘船赏荷花的,也有个人写真,还有与外国使节的合影,为颐和园留下了珍贵的人物风貌照。
颐和园中的每一处、每一季、每一时、每一刻,都散发着世界园林之最的独有魅力。
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颐和园见证了清王朝的兴与衰,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
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
据记载,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江南时,因留恋江南苏州热闹的街肆铺面及物产风俗,便命随行画师绘具图式,将其仿建在京城西北郊的皇家园囿内。苏州街在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
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在战争中被焚毁,1986年重建。这里成了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建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
万寿山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谐趣园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
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
谐趣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
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匾额。
仁寿殿
仁寿殿建于1750年,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
仁寿殿内最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传说为“瑞兽麒麟”。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
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1998年11月
中国北京市颐和园
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