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还不了解中国。”不止一位伊朗朋友这样告诉记者。
造成如此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在伊朗的形象主要是“他塑”,远非“自塑”,而“他塑”主要来自西方媒体的波斯语频道。这些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充斥着偏见和抹黑,不少伊朗民众因此受到误导。
伊朗-中国工商会会长马吉德礼萨·哈里里也是伊朗为数不多的“中国通”。他从上世纪90年代首次到访中国后,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每年都多次来到中国,足迹遍及180多个中国城市,交到了大批中国朋友。他说,由于恐惧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美国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散布假新闻,抹黑中国形象。如果两国人民不增进相互了解,两国很难开展大型合作。因此他和同事们特别重视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互动,“两国人民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友谊来更好开展合作”。
今年是中国和伊朗建交50周年,随着中伊关系的发展,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也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第二届“中国电影周”活动10月1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幕,伊朗各界友好人士和部分国家驻伊使节等近百人出席。
伊朗电影艺术与体验组织总干事贾法尔·萨内·穆卡达姆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电影周活动将增进伊朗人民对中国电影艺术的了解,推动构建伊中电影交流合作平台,巩固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纽带,使伊中两大文明古国从未中断的文化交往更加繁荣昌盛。
今年,国产电视剧也在伊朗实现“破冰”。译制成波斯语版本的中国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4月在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成为首部获版权方授权在伊朗上映的中国电视剧。弘扬中医文化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也于6月19日在伊朗国家电视台开始播放。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等剧目也已授权给伊方,有望在翻译完成后在伊朗播出。
变化已经在发生。德黑兰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好麦特说,他和学者们聚会时,经常能通过5分钟对中国的介绍就能打消他们的错误认知,“只要5分钟,告诉他们事实,他们会接受的”。他和学生们也正在社交媒体上用波斯语制作和发布介绍中国的音频节目,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还得到了伊朗前外长扎里夫的关注。他还欣喜地告诉记者,在伊朗学习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单单他所在的德黑兰大学中文系每年就有30多名学生。
伊朗自媒体博主孟雅琪也说,当她的妈妈建议她在大学学中文时,她当时还有疑问:为什么不是德语、法语或者西班牙语呢?因为那时候,这些语言是在伊朗学习外语的“主流选择”。而现在很多伊朗朋友常常来问她:请问德黑兰哪里有学中文的地方啊?我想学中文。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都为妈妈的建议而感恩,也为自己曾经勇敢的决定而自豪。”孟雅琪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