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音乐学院发起主办、文汇报社协办的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哈萨克国立艺术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丝绸之路沿线11个国家14所音乐院校的20余位院校长齐聚一堂, 围绕“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再创造”“高等艺术院校在传统音乐传承方面的经验”以及“高等音乐教育如何通过传统走向未来”这三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沟通连接东西方的文明之路,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互尊、互信、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丝绸之路”音乐在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世界历史上最多彩的文化长廊。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表示,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我们各自有着光辉灿烂并深具民族魅力的音乐文化,有着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建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音乐院校共同发展的音乐文化与教育合作共同体,在今后的工作中,协同合作、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共生共荣,为本地区和国家间的音乐教育合作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和财富。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陈振平表示,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大背景下,透过音乐的视角提炼历史的精粹、探讨未来的合作和交流,此次论坛势必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学术的新方向。
论坛上,各与会院校长积极建言,互通各自在音乐教育上的经验与困惑。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久诺·费科特谈到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今如何教育学生的问题。“现在不少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超过5分钟,我们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如数字技术,减少采用一些实体书或重新思考实体书的作用。”他表示,这可能要花很长时间,但每一个国家都要应对这个问题。
“西安音乐学院地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域,众多发端西安或陕西的历史文化积累,为学院办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来自中国“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音乐学院代理院长王真介绍了学校建院60多年以来坚持立足传统办学取得的几点经验,如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在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中国秦学等方面培育出一批特色学科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方面培养出一批创造性科研力量;立足区域文化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了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等,推出了一批享誉世界的精品佳作和艺术人才。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王珊认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区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必须主动承载传承与发展区域音乐的重任。她在论坛上分享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南音,在作为传承对象纳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中得到传承保护的经验:学院主要从培养目标的制定入手,本科培养目标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但必须具备南音教学能力;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高水平南音演唱、演奏或南音研究人才。教学上,不但在课堂中传习泉州南音的技艺,实践口传心授的精神和内涵,并转化文本材料,而且还通过建立规范教材文本,形成民间教义和精英教义兼容并蓄的传承理念。
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副院长拉里萨·斯卢茨卡娅介绍,中国公民自1950年开始便在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有299人从学院毕业,其中不乏比较杰出的艺术家。目前有61名中国学生在该院不同专业学习,如音乐与表演艺术有22名学生,音乐与戏剧艺术7名学生……“我们以自己的毕业生为荣,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我们也热切盼望与中国在音乐方面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系。”
论坛最后,与会的20余位音乐院校长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长论坛联合公报》。《公报》中提到:“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不仅充分展示了多样性,更体现了人类自身与文化传统、整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继续以音乐为媒,加深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尊重,共同铺就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这一问题,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长论坛聚焦高等音乐教育如何通过传统走向未来,并触及音乐文化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强调包含音乐的未来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如何从传统走向未来,关键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无疑是塑造平等、宽容、自强人格以及激发艺术创造力的源泉,“丝绸之路”恰恰为此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各与会音乐学院院长联合签署《公报》,旨在共同探索音乐文化彼此聆听、相互理解的发展路径,建立一个着眼于人才培养并聚焦音乐创造区域及国际间高等艺术院校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多样而实质性的教育合作,孕育音乐创造的内在活力,以文明之路、音乐之河,连接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