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伊朗驻华使馆、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德黑兰大学、圣拉兹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平台支持的“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发展与文化论坛”第二次会议“云端”举行。
舍希德比赫希提大学Abolghasem Esmailpour教授、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Ali Asghar Mosleh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波斯语教研室主任于桂丽等4位中伊两国汉学家及专家出席并进行主旨发言。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文化参赞Abbasali Vafaei先生参加并祝贺此次学术会议成功召开,他提到很高兴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促成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会为加强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尽最大努力。
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国际合作部主任Mandana Tishehyar提到,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非常注重人文学科建设,并在伊朗成立了第一个“中国研究中心”,此次会议,首届中伊两国学术会议是塔巴塔巴伊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备忘录中的成果之一,也感谢各位学者的参与,感谢你们为两国汉学及文化交流作出的努力。
中伊两国4位专家就后疫情时期的世界文化与挑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伊文化交流、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伊朗研究、后疫情时代的伊朗汉学发展前景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并就中伊两国学术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Abolghasem Esmailpour教授就“摩尼教文学艺术在中国和伊朗文化关系中的作用”,说出伊朗的文学和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提出我们应该制定和实施伊朗和中国学者之间关于阅读、翻译、阐释以及对这些尚存作品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分析方面的联合研究项目。
张西平教授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伊朗》的主题演讲中提到,从张骞西使后丝绸之路渐渐开通,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前往西域的使者记下了他们所听到、见到的伊朗,特别是在唐代在波斯王朝和阿拉伯的斗争中,波斯王朝最后的传人葬于长安,更是写了两国交往的重要事件。明清后,郑和的船队已经达到伊朗,在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岁伊朗的记载达到了中国历史记载的最高峰。最后来华传教士利用大航海后的地理知识,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对伊朗的认识。
Ali Asghar Mosleh教授提出,中伊两国伟大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各国关系、道德和信仰价值观趋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伊中两大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让我们看到,战争危机、生态环境危机、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发展不平衡等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两国应该在新问题新情况下及时作出正确反应,而首先必须加强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于桂丽副教授就《波斯文学简史》的编写过程及主要内容做了叙述。本书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内涵宏富、独具特色的波斯文学展示。对于波斯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探究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干事马晓燕主持会议并发言,中伊两国近百名学者、师生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