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6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中华文化讲堂”系列讲座首次来到大洋彼岸的智利,在智利总统府文化中心进行了3场题为《天人合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境界》讲座活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担任主讲,数百名智利观众参加了此次讲座活动,该讲座同时也是“中拉文化交流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王甫建,是中国著名指挥家,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黄飞立教授,学习交响乐指挥及合唱指挥。毕业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同时开始涉足民族乐队指挥。1985年,他指挥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率先推出民族音乐现代作品音乐会。2005年,王甫建任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同时兼任乐团团长。
讲座现场,王甫建以“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境界。讲座分为“乐器篇”和“艺术篇”两部分。“乐器篇”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骨笛讲到当代的民族乐队,重点介绍并展示了特地带到讲座现场的古琴、笙、埙、箫、曲笛、琵琶等几件中国传统乐器。在“艺术篇”中,王甫建将话题从中国古典音乐扩展到中国古典文化意境及东西方艺术表现方式比较的层面,他谈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古典音乐,都是源于自然、歌颂自然的,我们所崇尚的是和谐、自然的文化观,是‘自然的’‘圆润的’文化,与西方注重技法、追求具象的文化是十分不同的”。
讲座现场
为了让智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乐器及古典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本次讲座中特别安排了乐器演奏环节。当主讲人介绍上述几件乐器时,都会配以相应的曲目进行现场演奏。曲笛演奏结束后,王甫建对观众们说:“这件竹子做成的乐器,几千年来外形都没有过大的改变,说明中国古典音乐在早期就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韵律体系。大家现在知道了吧,竹子不仅可以用来喂大熊猫,还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所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不会让我们的大熊猫和这么动听的音乐灭绝。”全场观众对此报以热烈掌声。在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时,王甫建说:“这是一首讲述中国古代战争场面的曲子,在西方,通常需要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来表现这样的场景,而我们可以只用一支琵琶就达到这样的效果。”演奏过程中,乐手精湛的指法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曲罢,掌声雷动。
民乐合奏现场展示
讲座结束后,很多智利观众走到舞台前,近距离接触这几件造型各异的中国传统乐器,并向王甫建教授致意,感谢他的精彩演讲。其间,来自圣地亚哥当地的一名琵琶爱好者胡安动情地说道:“王先生今天的演讲,有很多话语触动了我的灵魂,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乐器现场展示
9月4日,在举办第二场讲座时,一位名叫维克多·科莱拉的智利友人带着自己组建的“中国音乐小组”来到现场,他们带来的乐器包括琵琶、笙、二胡、笛子、扬琴等。讲座结束后,这支全部由智利当地人组成的“中国音乐小组”演奏了《枉凝眉》和《瑶族舞曲》两首中国乐曲,得到了王甫建的现场示范和指导。维克多说,他的这个音乐小组已经成立五年,现在发展到了14名成员,大家都对中国的音乐和文化非常热爱。王甫建也感慨地说:“在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智利,看到这么一群能够用中国乐器演奏中国乐曲的当地人,内心非常感动,希望你们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让我们一起成为中拉友谊的桥梁!”
智利“中国音乐小组”到讲堂现场交流技艺
中国驻智利大使馆文化处文化参赞贺勇出席了9月6日的第三场讲座。他表示,“中华文化讲堂”首次来到智利,王甫建教授精彩的演讲和展示开了一个好头,为我们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我们有信心让国内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及团体走出国门,来到智利、来到拉美,让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走得更远!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甫建以坚定的口吻说:“中国和智利虽远隔万水千山,但距离不应该成为阻隔两地人文交流的障碍。我非常高兴能够借此机会向智利观众讲述中国的音乐故事,将我们中国最传统、最具底蕴的文化传播到拉美这片土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