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和华沙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主办和承办的《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从中国篆刻看中国人的人文追求》中国文化讲座,于波兰当地时间4月7日(周四)16时在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拉开帷幕。
由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和华沙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主办和承办的《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从中国篆刻看中国人的人文追求》中国文化讲座,于波兰当地时间4月7日(周四)16时在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拉开帷幕。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参赞蔡炼女土、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李力先生、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传播处蔡山帝副处长、华沙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主任李周博士等学术界代表出席本次讲座。
本次文化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担任主讲,华沙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华沙大学人文学院,华沙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的学生以及来自波兰全国各地的篆刻艺术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骆芃芃院长介绍,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其制作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篆刻技艺主要采用叶蜡石一类的寿山石、青田石等作为雕刻主体,把刻刀、印床、印泥、毛笔、宣纸等作为主要工具。工艺流程复杂,包括设计印稿、上石、镌石、钤印、刻款、拓款等。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
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的诗、书、画和构成学,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它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合一”的过程。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当下的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105年前的西泠印社、有作为中国第一家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的国家院体机构——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正在致力于中国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建设,同时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篆刻艺术的硕士研究生人才。
2009年9月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也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如用在茶壶、瓷器、电话磁卡、邮票、雕塑、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200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在中华世纪坛和国家大剧院分别举办的“金石永寿——第一届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以及2009年在恭王府举办的“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中日篆刻艺术展,更有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以其新颖、独特的展览方式,鲜明、超前的审美视角,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了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讲座期间,同学们们聚精会神地听着骆院长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篆刻艺术。骆芃芃院长还在讲座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部分篆刻作品,并将一副拓印放大的篆刻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华沙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提问和签名现场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启动“中华文化讲堂”项目,旨在通过举办面向外国政界、学界、文化界和青年精英等的文化讲座及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中国与外国主流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和文化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