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时,强调“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同时必须认识到,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考虑其意识形态属性和思想、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常识告诉我们,关乎精神、心灵、情感的事物如文化产品、艺术作品以及相关产业,其品质优劣、发展好坏不能仅用票房、发行量、收视率、流量来衡量。历史证明,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们标志着人类的智慧、精神、思想所抵达的高度,并因此传诸后世,穿越历史时空,越发彰显出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衡量。因此,仅以产业思维、数字眼光看待文化产业,是片面、狭隘的。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有“当下”这一维度,更要有历史的维度、未来的维度。文化产业从业者不能被票房、发行量、收视率、流量牵着鼻子走,而应跳出这个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层面、心怀更大的格局,观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其实,努力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品质内涵、追求社会效益,也将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同样可以带来可观的票房、发行量、收视率、流量。比如,中华书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不迷信所谓“畅销书”,多年坚持深耕中国古代典籍、学术研究专著,闯出了自己的品牌之路;重庆市川剧院不搞花哨制作,近年创排的川剧《江姐》受到观众极大认可,彰显了红色故事、精神的当代魅力;电影《红海行动》《战狼2》等不仅仅追求以炫目特效博眼球,而以歌颂英雄、高唱主旋律之歌,赢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
相反,倘若仅仅看重票房、发行量、收视率、流量而放逐了更为根本、关键的追求,文化产业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前不久,帮明星刷出一亿微博转发量的“黑手”被抓,掀开流量造假的冰山一角。可见,“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的错误认识不仅对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的张扬造成妨碍,甚至已经将一部分人引向违规违法的深渊。
因此,强调文化产业“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非常必要、恰逢其时,文化产业发展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伟大的新时代。